宋太祖的用人艺术
【繁体中文】 作者:刘建明 发布:2013年02月26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宋太祖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他统治时期,宋朝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宋军先后攻灭了南方诸国,从而初步奠定了北宋的疆域。作为开国皇帝,为了治理好国家,他又在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基本上结束了藩镇割据、长年混战的历史局面,为大宋三百二十年江山打下了坚实基础。细究一下,宋太祖治军理国成功的原因很多,而他高超的用人艺术则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尚能重德、用贤弃奸
赵匡胤在用人上能够做到用贤德之人,不用奸佞之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曹彬,比赵匡胤小四岁。后周郭威时,曹彬的姐姐为皇妃,因而贵为皇亲国戚。后周世宗时,曹彬任供奉官,管世宗皇帝饮食茶酒之用。当时赵匡胤为后周大将,喜欢喝酒,便常去曹彬那里要酒喝,而且常能得到。后来才知道他所要的那些酒,全是曹彬自掏腰包到街市上沽来的。于是问曹彬:“正因为你掌管酒,所以我才来向你要酒喝,你怎么去到街市为我沽酒呢?”曹彬说道:“我掌管的是官酒,怎么能私自动用呢?”对于这件事,赵匡胤印象很深。登基以后,在与臣僚说起后周世宗旧臣时,他深有感触地称赞道:“不敢负其主者,独尊彬耳。”曹彬一边为公,一边为人义,贤德如此,自然得到了赵匡胤的大加赞赏,后为赵匡胤所倚重。
当年,赵匡胤攻下滁州的时候,周世宗命窦仪登记府库所藏的金帛。几天以后,赵匡胤命亲吏来取藏绢。窦仪说:“将军攻克州城之初,即使把它全部取走,谁敢说什么?如今既然登记在册,就是官物,不是你想取就可以得到的。”这件事使赵匡胤终身难忘。他即位之后,便对窦仪委以重任。
对于贤德之人,宋太祖是重用有加,而对那些奸佞小人,他却是明察事理,不徇私情,弃之不用。当年,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后返京,在众大臣的拥戴下,将举行禅让大礼。因为事发仓促,后周恭帝柴宗训的禅位诏书尚未起草,而这禅位诏书是万不能少的。在这紧迫的关键时刻,翰林学士陶谷却不慌不忙地从衣袖里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禅位诏书,进献给赵匡胤说:“诏书已经写好了。”非但如此,其禅位诏书更是引经据典,妙笔生花,把逼宫篡位述说成了周恭帝畏天命、顺大意、识大贤、法尧舜的竭诚之举。其中,对赵匡胤的歌功颂德,可谓极尽阿谀之能事,让人肉麻。于是,赵匡胤随即被人扶上宝座,正式即皇帝位。
按理说,陶谷在赵匡胤开创帝业的道路上建立了一件奇功,理应有功封赏,但赵匡胤却未因私情而重用陶谷。因为通过这件事,他认清了陶谷善于溜须拍马、见风使舵、阿谀逢迎、谄媚取宠的小人本质。
二、不拘一格、不计前嫌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挥师征杀,统一了中国北方,吓得盘踞在东南方的南唐俯首称臣,岁岁纳贡。这年,南唐派使者前来纳贡,所派的使者是江南三大名士之一的徐铉,以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能言善辩闻名于北宋朝廷。南唐来朝贡,宋廷照例要选派官员做押伴使,去接受贡品。满朝文武都知道徐铉博古通今,都深怕被选为押伴使。宰相也不知究竟选谁最好,一筹莫展。宋太祖赵匡胤却胸有成竹地说:“让我亲自来选吧。”他让宦官传旨,要殿前写出十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呈报上来。名单写好,太祖御笔一挥,点了其中一个人的名字,并说“就让这个人去吧。”满朝文武见了都大吃一惊。那个殿中侍者不知道皇上为什么派他去做押伴使,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又不敢问,只好执行任务。他一到船上,徐铉就滔滔不绝地和他谈论起来,说古道今,词锋如云,周围的人都对徐铉的能言善辩惊叹不已,夸他不愧为江南名士。可侍者根本听不懂徐铉谈的是什么,当然无言以对,只是一个劲地点头称是。徐铉不了解他学问的深浅,心想不能在宋人面前丢脸,于是,越发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一连几天,徐铉已经口干舌燥,疲惫不堪,能说的都说了,侍者始终未与他论辩,徐铉也觉没趣,就不再吭声了。
宋太祖选愚对智的做法,打破了用人常规。按一般的做法:对付善辩的人,应该找一个更善辩的人。但宋太祖却反其道而行之,偏偏找一个不认识字的人去应对。如果让智者对智者较量,谁也不会服谁,难分胜负,而让愚者对智者,智者没有对手,也就没有胜负可言了。
宋太祖对待那些曾经拒绝接纳自己甚至辱骂过自己的人也同样是不计前嫌旧怨,只要他是个人才,就延揽过来,不拘一格地为其所用,充分展示了其旷达的胸襟。他在没有发迹时,曾经去投靠王彦超、董尊诲。但是王彦超却将其拒之门外,董尊诲甚至还当着众人的面辱骂他。自古“士可杀不可辱”,这对赵匡胤来说是个极其掉面子的事。但是,赵匡胤却不计前嫌,在夺取皇位后照旧录用和重用他们。王彦超后来曾上表请罪,但赵匡胤却马上派人传旨慰抚,并令他立即入殿觐见。曾经辱骂过赵匡胤的董尊诲在赵匡胤即位后,自认得罪非轻,所以伏地请死。赵匡胤不仅没有怪罪,还诚恳地对他说:“现在我正在用人之际,难道还计较旧怨不成吗?你不必担心,我将继续录用你。”赵匡胤说到做到,不但仍然委任他为军事指挥官,而且还把他提拔到罗州当刺史。同时,还设法把他的母亲从辽国统治下的幽州接到汴京,使其母子团聚。
三、知人善任、用其所长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善于在了解其才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潜能,用其所长,给人才提供一个最大限度发挥才能的环境和平台,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应。宋太祖在用人上就善于做到这一点。
潘美本是后周的客省使,掌国信使见辞宴赐及四方进奉、四夷朝觐贡献之仪,是一个地道的文官。宋国统一荆湖后,赵匡胤任命潘美为潭州防御使。从此潘美以文改武,成为宋朝的将士。潘美遂率兵攻取南汉统治的郴州,杀其刺史及招讨使等南汉官员。南汉王刘怅慌忙任命内常侍邵廷为招讨使,率大军抗御宋军。面对南汉的抵抗,潘美不再采取新的攻势,而与南汉军冷战对抗。他知刘怅信宠宦官、疑文臣武将而对之大行杀戮之弊,就暗地里派人去南汉,用匿名的方法打小报告,告发邵廷暗藏异心,试图谋反。刘怅果然中计,遣使赐邵廷自尽,军事威胁顿释。潘美以离间兵法,智杀南汉大将,充分体现了他的智慧。开宝三年九月,赵匡胤命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统朗州、道州、潭州等处兵马,大举伐汉。潘美不负皇上之命,统三州兵马,连下贺、昭、桂、连四州,直逼韶州,并率兵一鼓作气,挥师直捣广州,宋朝遂统一了南汉。后来,赵匡胤统一南唐时,又命潘美为都监,配合主帅曹彬完成了以不杀而使南唐归顺的使命。
赵匡胤在位期间,潘美一直受到器重,可以说是宋朝在军事上的倚重大臣。潘美本是一介文士,赵匡胤发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先是任命他为潭州防御使,而后又任他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担任征讨南汉的主将,后来又为征讨南唐的副帅。可以说,正是赵匡胤的发现,使潘美这块埋在土中的金子发出了夺目的光彩,而这发现无疑是建立在“知”的基础之上的。
此外,宋太祖对陈承昭的任用也同样如此。陈承昭本是南唐的大将,官至南唐保义节度使,在南唐的地位非常显赫。当时,赵匡胤统率后周的先锋部队攻克了泗州,又发兵东下,与南唐陈承昭统领的军队遭遇于淮河。两军交战,赵匡胤用兵有方,指挥得力,将陈承昭生擒活捉。因此,陈承昭身败名裂,投降后得了个右监门卫将军的小官职。
宋朝初建,赵匡胤打算兴修水利,开漕运以通四域。然而赵匡胤手下有勇将三千、谋士八百,却不能用其治水,于是四处求贤,物色治水能人。陈承昭打仗无方,但对治水却很有研究。他受命后察看水势,见惠民河水太小,虽疏浚也未必能通航运,于是遍寻水源以补惠民河之水。不久,引水后的惠民河河水大增,水贯连汴京,南历陈州、颍州,直入淮河,沟通了京城与江淮的漕运。赵匡胤见他治水确实有一套方法,于是在国家的治水之事上,大用陈承昭。在疏通了惠民河之后,又命他去疏浚五丈河。他又用相同办法使五丈河水满,又将水向东北流入济州大运河,东北漕运由此而通。赵匡胤欲平南唐,却忌江南水军之利。正一筹莫展时,陈承昭便建议宋国建立一支能打水仗的水师。于是在京城朱明门外凿挖水池,引惠民河之水灌入大池之中,操练水军。宋国既有水军,水又能通汇江淮,使得南唐很容易被平定。这都是缘于赵匡胤用人之功。
陈承昭用于南唐为庸才,用于北宋即为干才,这就是知人善任、用其所长的奥妙。
可见,在历史上,宋太祖确实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对人才的鉴别及使用,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是很值得我们从政者学习和借鉴的。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中国古代考官机制的嬗变及其当代价值
- 下一篇:《论语》中的“为政之道”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