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传统文化>> 礼俗规矩

礼俗规矩

春节习俗:“拜”法不同,礼为上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作者原创   阅读 次  【    】【收藏

拜之源:“拜年”始于元朝,“年”竟是怪兽

闲驰骤,拜年直过烧灯后。——元·欧阳玄《渔家傲》

为何除夕家家户户都点灯?拜“年”的习俗到底拜的是什么?

传说远古时有一种怪兽,头顶长角,口似血盆,头大身小,身长十数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嗷叫时发出“年年”的声音,故名年兽。“年”每逢腊月三十都要窜出山林,祸害居民。无奈,人们只好在每年的腊月三十这天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以避伤害。直到初一早晨,“年”吃饱肚子扬长而去以后,人们才放下心来,开门出见,互相拜贺,庆祝“年”兽退走——久之,“拜年”之俗遂成。

大概在元朝时,“拜年”一词在民间就出现了。我国史籍中,关于古代拜年的记载有很多。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记载有:“正月元旦,家长少毕拜,姻友投笺互拜,曰拜年也。”

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云:“……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代陆容《菽园杂记》也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历史的长河流至今日,拜年已成了人们相互之间的问候和祝福,“互拜”也就成了拜年的核心。

拜之序:开门炮后接神仙,方才出门拜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日》

拜年之前的序曲很重要,这就像是我们的传统京戏,一阵热烈的开场锣鼓之后,主角儿才会踩着点儿出来亮相。

首先,要把压岁的饺子吃完,还要在大门上贴上对联、门神,换上桃符。然后,再放一通鞭炮——也称“开门炮”,落得红红的纸屑满地,把拜年的气氛一步步烘托得足足的,这才能够出门拜年。

放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家中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这六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拜过六神后,再 “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而后方才出门拜年,拜年的先后次序,根据彼此关系亲疏而定。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

拜之礼:新衣红色为辟邪,压岁钱原为压祟钱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清·吴曼云《压岁钱》

过年时,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将事先备好的“压岁钱”赐予晚辈,寓意“压岁祈福”。相传“压岁钱”能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故又称“压祟钱”。晚辈得到“压岁钱”即可平安度过新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民间百姓将“压岁钱”放置孩子枕头下,正是为了“压祟”。

过年穿新衣,最好是红色新衣:旧时拜年时,妇女们大多新装盛饰,头上簪了红绒蝙蝠、小聚宝盆或鲜艳的绢花;老太太们的发髻上也簪了红石榴花;男孩儿都要换上长袍、马褂儿或坎肩,以及新鞋、新帽;女孩都要穿上大红、大绿的旗袍。这不仅渲染喜庆,还带着传统意义上的趋吉避邪的意思。

着新装的同时,别忘了理发,俗语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拜年时,必须将头发收拾干净整洁。

拜之式:贺年卡与团拜 古代便有“前身”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明·文征明《拜年》

这首诗中所言的“名纸”和“通谒”,民俗学家认为,即是现今贺年卡的前身。

自宋代起,那些交游广的士大夫们感觉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于是拜年时,对那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现在,每年春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都要举行春节团拜会,届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拜年,并与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庆新春。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春节团拜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春节习俗。过去,为避免亲友众多而致往返奔波劳累,拜年的人要围成一圈,聚首一堂,一次性地彼此拜年。“团拜”之风盛于清代官场,至今仍为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所沿用。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