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传统文化>>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

龙文化与龙母文化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雨山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逐渐热闹起来。但许多人一提起中国传统文化,想到的就是汉文化。其实,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异常丰富的。笔者近日走访了两广交接地区,亲身体验到了当地浓郁的龙母文化。

龙母是先秦时期的传奇人物,名“媪”,出生在广西梧州藤县,后长期生活在广东德庆县悦城,死后也葬于悦城。传说她曾在水边捡到5个大卵,从卵中孵化出5条小龙。龙母将这5条小龙养大,并放归江中,所以人们称她为龙母。

古籍中对这5条龙外貌的记载值得重视:“如守宫状,喜水,母豢渐长,放之江遂去,越数年,鳞甲辉煌”,“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五尺便能入水捕鱼”,“形如守宫,性喜水,母豢,渐长,放以江中取鱼”……在以往中华龙文化的探讨中,有一些学者提出,龙的原型应该是鳄鱼。由于讨论过程中将龙文化过于集中在中原汉文化范畴中,而相对忽略了周边地区龙文化的遗迹。关于龙母的传说记载,恰好可以印证“鳄鱼说”。虽然关于龙母的传说,各家说法略有差异,但说龙是卵生这点是惊人地一致,而鳄鱼也为卵生,并把蛋产在水边。记载龙母传说的古籍,都说龙子的形状像“守宫”,守宫就是蜥蜴、壁虎;龙出卵壳时“长尺余”,“五尺便能入水捕鱼”,成年后“鳞甲辉煌”——这些都符合鳄鱼的生理特征。

龙的原型是否为鳄鱼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笔者在这里想说的是,如果我们将视野扩大,将会更加全面地理解龙文化,理解中华文化。不仅汉族,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龙崇拜,如壮族、瑶族、哈尼族、云南香格里拉一带的藏族,都有形态各异的祭龙传统。可以说,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是各民族龙文化共同的结晶,各族龙文化通过不断融合汇总,最终构成了中华民族内涵异常丰富的龙文化。龙母文化本身就是这一历史过程的见证。

揭开远古历史神话的面纱,我们依稀可以看到,龙母本是百越地区母系社会一个部落联盟的领袖,这个部落联盟“水事众而陆事寡”,以龙为崇拜对象。部落成员“断发文身以象龙子”,为的是“示尊荣”、“不见伤害”。龙母的5条龙子应该就是5个部落的代表。南朝沈怀远《南越志》记载,龙母死后葬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人谓船为龙掘尾,即此也。”这则传说透露出,龙母所领导的部落联盟善于造船,并将造船技艺北传,至迟到南北朝时中国人就称呼船为“龙掘尾”。1980年,广东德庆汉墓出土一件陶船,船首上翘,有前舵,中部分为两舱,船尾平齐,设舵室,这一出土实物也印证了《南越志》的记载。

相传,秦始皇平定百越后,通过地方官的奏章,得知了龙母的事迹,十分高兴,认为“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也”,“始皇以为神,遣使迎媪”。当时龙母年逾八旬,不愿离开故土,当年就病故,葬于悦城。

中华文化的底蕴是丰富多彩的,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包括百越龙母文化在内的众多文化相互协调、和谐演变的结果。可以说历史上各民族、各地区形态各异的文化,都是今日中华民族共同龙文化的“龙母”。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