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千年瑰宝“敦煌曲子戏”枯木延续生命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近日,甘肃省敦煌市文化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曲子戏”进行全面抢救工作,并对演唱曲目进行录像、录音、记谱,敦煌曲子戏终于“枯木逢春”了。

  目前,已经整理出六十多首曲目,并摄制成DVD光盘永久保存,还出版了一部《敦煌民间小调集》专著。同时,充分利用敦煌曲子戏,新编《合作医疗进农家》、《迁坟》、《二宝智斗胡半仙》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小品小戏,深受群众喜爱。

  敦煌曲子戏,亦称“小曲戏”、“小调戏”,是流行于敦煌地区的古老曲种之一。文献记载,其起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曲子戏最早来自敦煌藏经洞里保存的曲子词,有五百多首,涉及曲调八十多种,情节曲折幽默,气息浑厚;曲调优美动听,风趣别致。

  据了解,在敦煌,敦煌曲子戏曾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能弹唱者甚多。若遇喜庆节日,请客宴会,无论是农村家庭院落,还是集镇茶肆酒楼,老敦煌人都要聚集在一起弹唱。每次唱到高潮之时,便出现大人小孩、男女老少扎成堆地帮唱,场面极为壮观。

  然而岁月流转,时至今日,敦煌地区包括莫高窟、月牙泉等地的曲子老艺人已非常稀少,且年龄大多已逾“花甲”。“人亡歌息,人去艺绝”,这门珍稀罕见的“独门绝技”已濒临失传。

  调查发现,对于三十岁以上者,有近半数的人表示“不是很清楚”,只有极个别的表示听过,至今记忆犹新。而几乎所有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人对敦煌曲子戏都很陌生,更不用说会弹唱。

  据悉,由于许多老艺人相继病逝,加之没有录像设备等各种综合原因,第二、三代的曲子戏,曲词、曲调大部分已失传。此外,敦煌曲子戏的生存环境正在受到严峻挑战,听众大量减少、跟不上快节奏生活等原因也加剧了其消亡趋势。

  专家认为,敦煌曲子戏剧目题材广泛,涉及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研究千百年来敦煌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乡俗民规提供了生动、丰富、详实的资料。作为敦煌文化的一直余脉,保护敦煌曲子戏迫在眉睫。

  二00六年,敦煌曲子戏已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登上了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二00五年,甘肃开创了对民间艺人评选职称的先河,目前已有一百一十四农民喜获“副高”职称。

  如今,一些民间“自乐班”还在敦煌莫高窟、月牙泉等旅游景点和部分宾馆饭店、农家院等场所为广大国内外游客演唱,深受游客喜爱。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