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往事调查敦煌遗书流散记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敦煌,历来是一个令人神往、充满神秘魅力的地方,赵琴琴就出生在这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为这个年轻美丽的女子注入了无限的希望和暇想。2000年4月,刚刚步入社会的赵琴琴陪同朋友参观了举世闻名的莫高窟,浏览了美丽神奇的鸣沙山月牙泉,探寻了令人神往的阳关、玉门关古迹。这次出游,让她真正领略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神,也让她感受到了敦煌艺术的灿烂辉煌,一个大胆的想法也由此盟生了——她要做一名优秀的敦煌导游。她想通过导游这个途径,把敦煌这颗诱人的丝路明珠展示给世界各地的游人。

为了这个理想,赵琴琴付出了太多太多。起初,由于缺乏敦煌历史知识,她只能是一边摸索一边学习,凡有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她总是认真地听,仔细地记,一丝一毫也不放过。从事导游工作的6个年头里,她没有一天不在琢磨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游。为了使自己的能力更加全面,2001年至2003年,她前往西北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进行深造。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同志陪同美国议长史蒂文斯先生来敦煌参观考察,赵琴琴以其精湛的技艺,流利的讲解,有幸成为当时实力较强的几个导游中的佼佼者。她深入浅出地向各位领导和游人讲述着敦煌的历史进程、文化渊源,并把这座国际旅游名城当今快速发展的现状也巧妙地融入其中,让每位贵宾在体验敦煌文化深厚底蕴的同时,又看到了敦煌人民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成绩。这次出色的导游工作,赢得了盛华仁委员长以及甘肃省委书记sr等同志的一致好评。在机场送行之际,甘肃省省委书记sr同志对赵琴琴的表现非常满意,他摘下佩戴在自己衣领上的一枚徽章送给了她,并亲切的对她说“甘肃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许多外地游客并不是很清楚,就是要通过你和像你一样优秀的广大导游的耐心讲解,让人们认识甘肃、了解甘肃、走进甘肃。希望你今后再接再厉,为敦煌和甘肃的旅游事业发展多做贡献!”话语虽短,但殷殷教导之情却溢于言表,至今,赵琴琴仍牢记着苏书记的淳淳教导。那枚徽章,也为她在旅游事业中的不断进步注入了动力。

做为一名导游,不仅要有高超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解决突发问题、重大问题的能力。2005年7月,一个由台湾知名人士组成的21人的旅游观光团慕名来到甘肃,对祖国西部的风土人情进行观光考察。其中大部分客人已年过半百,行动颇为不便。更重要的是团队行程时间过长,共需8天时间,从西到东几乎贯穿甘肃全省。做为敦煌市导管中心“王牌导游”的赵琴琴被指派负责该团的接待工作。在接待过程中,她处处小心翼翼,生怕出什么意外。从敦煌一路前行,过酒泉,穿张掖,一路无事,当该团前往武威参观举世闻名的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旅行团行至武威时,已是夜间十点多钟,一路风尘的旅客入住酒店,就都准备休息了。多年来的导游生活,使赵琴琴养成了巡查客人房间的习惯。和往常一样,她和领队在做最后的例行查房,当走至宾馆六楼楼梯口时,突然感觉呼吸不畅,紧接着,一丝丝烟雾弥漫到了楼层当中。“不好,着火了”这是赵琴琴的第一反应,没容多想,她马上拨打了119报警,同时找了浸湿的毛巾,捂在嘴上往客人入住的各个房间跑。每到一个房间,她都以最快的速度指挥游客进行自救,然后引领他们尽快撤离到酒店外的安全地带。在这期间,赵琴琴及时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旅行社,并得到通知马上更换酒店,赵琴琴又一次跑上楼层和酒店服务员迅速将游客的行李一件件搬到楼下,并及时赶到另外一家酒店。当旅客们全都安然无恙地入住酒店后,已是深夜两点多钟,这时候,赵琴琴才发现,自己浑身酸痛,难以忍受,但是想到游客们都安全地住下,没有一位游客受伤,她感到无比的欣慰。第二天一早,赵琴琴虽带着一身的伤痛,但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中,同行的游客看到她双手被擦伤而且变得红肿,无不被她的热情

【主持人李涛】往事调查,旧闻新说。今年是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二十周年纪念,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敦煌这个伟大的文化艺术宝库。1907年6月,英国人斯坦因买通了当时看护敦煌藏经洞的王道士,将12大箱写本、绘画、织物等珍贵文物运出了敦煌县城,从此,这些文物就再没有回来。那么,这个斯坦因究竟是个什么人?他是怎样盗取了这些文物的呢?

(一组画面:大英博物馆/敦煌经卷/敦煌画卷)+音乐

(黑底上字幕:大英博物馆馆藏敦煌画卷和经卷大约有13700余件)

(画面:斯坦因受勋照片)

【解说】这个身戴勋章的人就是探险家斯坦因,英国女皇授予他骑士勋位,皇家地

理学会授予他发现者金质奖章,牛津、剑桥大学分别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这一切的荣耀都因为斯坦因在中亚考古所获得的成就,特别是他在敦煌的重大收获。

【解说】1907年3月,45岁的斯坦因带着他雇用的中国翻译蒋孝婉,一路颠簸来到了敦煌。位于甘肃最西端的敦煌,在中国历史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曾是丝绸之路上繁荣的国际都会之一,特别是位于敦煌城东南鸣沙山麓的莫高窟,又称千佛洞,那里集中有数百座的石窟,石窟中精美的壁画和雕塑令人叹为观止。对于斯坦因来说,敦煌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采访:方广锠敦煌学专家他(斯坦因)第一次探险到×没有到敦煌,第二次探险,1907年到了敦煌,他到莫高窟去,有一个喇嘛庙一个小喇嘛让他看了一个经卷,并且告诉他这个经文是王道士在一个藏经洞里发现的,所以他知道有一个藏经洞,当时他就一心一意地,他自己的考古报告就说,我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个东西搞到)

【解说】斯坦因十分急切地想到传说中的藏经洞里去看看。然而,当他来到藏经洞时却吃了一个闭门羹,藏经洞的看管人王道士云游去了。斯坦因并未甘心,两个月后,当他再次来到藏经洞时,终于见到了这个矮小的道士。斯坦因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看起来他是一个很古怪的人,非常胆小怕事,还不时流露出一种令人讨厌的狡猾的表情,从这第一次见面就可以看出,显然他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

【解说】这位王道士本来是湖北麻城县人,曾在甘肃肃州当过兵,后来在酒泉出家当了道士,法号圆菉。1892年王道士云游到敦煌莫高窟,在莫高窟的下寺住了下来,为了在这里发扬道教,他把下寺改成了三清宫,并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清理莫高窟洞中的积沙。1900年的农历5月26日,一个惊人的秘密被王道士发现了。

(采访:杨秀清: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当时王道士请了一些人在清理洞窟里面的积沙,有个姓杨的人有一天在清理积沙,中间休息的时候用那个草,用那个草点烟,点完以后他把火弄灭以后顺便在墙上擦了一下,感觉有个缝,它插进去以后插不到底,就顺手敲了一下,感觉里面是空的,然后他就把这个情况告诉王道士,白天还不敢打开,晚上他们就悄悄打开,藏经洞就发现了。)

【解说】藏经洞里堆着大量的经文、绢画。这个发现很快被传了出去,王道士向地方官做了报告,还送去了部分经文和画卷,但并没有得到重视。在距离敦煌莫高窟千里之遥的兰州,甘肃学台叶昌炽虽然提出将藏经洞经卷运兰州保管,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落实。于是,王道士阴差阳错地成为了藏经洞的保护人。

【主持人李涛】藏经洞在王道士发现的时候已经被封存了近千年,洞中藏有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历代文物五六万件,有关藏经洞的封闭时间和原因,众说纷坛,迄今仍无定论。这个神秘的藏经洞深深吸引着斯坦因这个探险家的目光,不过,他可不光是想看这些宝藏,更希望把它们带走。那么,斯坦因是如何实现这个目的的呢?

【解说】最初,这个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引起了王道士的强烈戒心,对于斯坦因提出看看藏经洞的要求,王道士根本不答应。但是,狡猾的斯坦因用了一个小小的计谋,使王道士放松了警惕。

(采访张先堂敦煌研究院科研处处长:王道士的文化水平不高,他对佛教的理解主要是来自于《西游记》这样的民间故事,所以他很崇拜唐僧,样斯坦因就发现他找到一个很好的跟王道士接近的机会,他就告诉王道士他是从印度来,是沿着当年唐僧去西天取经的道路,他来到这儿也是为了把佛经再拿回去到玄奘当年取经的地方,这样就好像跟王道士找到了一个共同点,这样王道士慢慢就放松了对他的戒心。)

【解说】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斯坦因终於被允许进入藏经洞。他后来回忆道:“记得那是很热的一天,外面空无一人……我睁大眼睛向阴暗的密室中看去,只见一束束经卷一层层地堆在那里,密密麻麻,散乱无章……”。斯坦因还提到,他不仅被允许进入藏经洞,还可以翻看那些封存了近千年的经文。

(采访杨秀清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这个地方原来有两间厢房,而且离藏经洞很近,很可能在这个地方某个房间里面,斯坦因他们就在这里面每天晚上拿出来卷子,白天他们是看洞窟,晚上来这秘密挑选。)

【解说】但是,要想带走那些经文并不简单。虽然王道士不知道经文的价值究竟有多大,但至少知道它们不是等闲之物。那么,斯坦因是如何对付王道士的呢?

(采访方广锠敦煌学专家据斯坦因自己记载,是他用了一个所谓蒋师爷的秘技,到底是个什么技,我们到现在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一个衙门的师爷对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他有的是对付的办法,总而言之这一定是个不光彩的办法,正因为不光彩,所以斯坦因才不敢把它记录下来,不敢把它公开出来。那么总之有了这么一个秘技之后,王道士的态度就完全改变了,对斯坦因是非常配合,大包小包的东西给他)

【解说】斯坦因花了4锭马蹄银,也就是200两白银换走了24箱经书、佛画及其它文物5大箱,双方不把这些银两称为购买经卷的费用,而是“功德钱”,将来“用于资助洞窟庙宇的修缮”。从斯坦因拍下的这些照片中,我们还能看到当时藏经洞里那些遗书的真容。根据斯坦因的记录,他离开敦煌时,受到了地方官们的盛装欢送,可见他们根本不知晓斯坦因带走了什么。

【解说】经过一年的时间,斯坦因把藏经洞文物带到了英国,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几乎一夜之间,斯坦因达到了他考古生涯的颠峰时刻。而那一年开始,王道士在遥远的中国敦煌莫高窟已经开始接受源源不断从西方来的“客人”。1908年2月,法国人伯希和在乌鲁木齐见到两件敦煌写经,便立即赶往敦煌。由于他可以讲流利的汉语,很快被王道允许进入藏经洞内拣选经卷。最终,伯希和以500两银子换走了文书四千余卷、绢画200余件。

(采访方广锠敦煌学专家王道士后来曾经给官府写过一个秉状,//大概的意思是说当年英国的大臣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先生,两位先生到这里来,把经卷拿走了,然后他们告诉慈禧太后就是说为了发现这个经卷,慈禧太后给了我一万两银子,但是这一万银子我到现在还没有拿到,这个话谁给他说的?我本人这是个假设,我认为是伯希和说的,除了伯希和王道士接触的范围之内没有其他人,)

【解说】在这封信中,可以看出王道士认为自己发现藏经洞是有功劳的,只是官府并没有给予他表彰和奖励,也没有拨款修缮这里的洞窟。他用这样方式得到资助,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

【主持人李涛】一开始,无知、愚昧的王道士认为这些经卷只是没有人要的破纸,后来,当他发现它们还能换银子的时候,灾难真正来临了,俄国、美国、日本的考古学家们闻风而来,他们用同样的交易方式带走了敦煌藏经洞里的宝藏,有的还用不光彩的手段盗走了石窟里的塑像和壁画。敦煌遭遇了一场浩劫。

【解说】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城的六国饭店举办敦煌文物展览,中国的学者们这才发现,敦煌文物已经落入他人之手,在京城的八宝胡同,中国学者们夜以继日地赶抄伯希和从中国敦煌带来的经书。但是,他们却无法留下这些原本属于自己国家的珍贵文物。学者罗振玉呼吁学部立即调运敦煌遗书到京城,但是,没有料到,这对于所剩不多的藏经洞文物来说,又是一场灾难。

(采访方广锠敦煌学专家:他(押运员)把这一批敦煌遗书押运到北京以后,没有先送到学部,他直接拉到了自己儿子的家里面,并且通知了自己的儿女亲家还有其他一些朋友,他们就在那儿用很不光彩的手段就偷了一大批,因为当初拿来的时候敦煌遗书都是每一百件都装着一个包,他们从这里面把敦煌艺术偷走以后,就把其他一些大的遗书就撕断,然后还凑成一百件)

【解说】与此同时,在敦煌的王道士也对清朝政府给予的拨款表示不满,他偷偷地藏下了一些经卷,后来,它们有的被送给了日本人,有的散落在民间。到达北京图书馆的只有8千余件。

【解说】当藏经洞的经卷大体上被瓜分完毕之后,“发现者”王道士的身影也就逐渐在历史中消失了。据说,晚年的王道士,受到当地民众的强烈谴责,并曾装疯逃离三清宫。1931年,王圆箓死去,那一年,他80岁。王道士死后,他的弟子为他修了一座舍利塔,塔碑上记载了他发现藏经洞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王道士对于藏经洞的发现是有功劳的,但他和斯坦因等人的交易致使藏经洞的宝物至今流散到全世界22个国家,自然成了莫高窟的千古罪人。

【解说】1934年,王道士去世后的第三年,中国学者王重民、向达由北平图书馆派往英、法两国,调查藏于英法两国的敦煌文献。

(张先堂敦煌研究院科研处处长:那个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因为政府提供的经费是非常有限,他们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去抄录经卷、总目录,对中国学者研究做出很大贡献。)

【解说】1944年元旦,以常书鸿为所长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而藏经洞文书在日后成就了一门敦煌学。

【解说】1997年10月9日,日本人友人青山庆示将其家藏的8件11种敦煌遗书递到了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的手里。这是敦煌藏经洞文物流失一个世纪以来,流散国外的敦煌文物首次回归中国。

(滚屏敦煌文物流散地目录。)

【主持人李涛】敦煌文物的厄运,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耻辱惨痛的一页。如今,在中国的敦煌文物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莫高窟现在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五十个地方”之一,据说,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莫高窟接待中外游客2万多人次,为了保护文物,还不得不限制参观人数,中国人再也不必担心敦煌文物被人家掠夺了!和敬业精神所感动。行程结束了,台湾游客在兰州中川机场纷纷拥着赵琴琴不放,这一刻,她感到了无比的自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是这个当时24岁的女孩子在团队发生意外后第一次流泪。是呀,还有什么,能比台湾同胞的信任和理解更能让人感动呢?

象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六年来,赵琴琴无时无刻不把敦煌旅游事业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底,她在参加酒泉市首届导游讲解员服务技能大赛时,凭借出色的发挥和不俗的表现,赢得了十佳导游员的称号,并在2006年又获得全国优秀导游员的荣誉。用她自己的话说“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做好今天的工作才是最本色的表现,我要继续为敦煌及甘肃的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