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

黄河口的“份子酒”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在黄河入海口一带,民间有“份子酒”的习俗。所谓“份子酒”,就是邻里、朋友相邀,凑上酒、菜或钱,聚在一起畅饮。有时是以礼仪的形式出现,更多的则是民间交往活动。“份子酒”有多种形式,大体可分为节日“份子酒”、会友“份子酒”、喜庆“份子酒”,特点是以“凑份子”为标志。

     节日“份子酒”。多是在春节和中秋节,春节期间最为热烈。喝年夜酒时人们按岁数大小划分成不同的圈子,各自带上最好的酒和菜,聚众欢饮。酒菜是现成的,主人为了表示热情,总是再多炒几个菜,显露自己的烹调技艺。一番说笑评论之后,按辈分入坐,招呼一声就喝了起来。酒场上,中老年人喝得平和怀旧,边喝边聊,谈论往事、故友、农事,感叹岁月易失。年轻的小伙子们就不同了,几巡酒过后,气氛更加热烈。酒令升格,小盅子换成了大茶碗。喝到兴头上,爱逞强的小伙子们一对一地比试酒量,拿起酒瓶子对饮,当地人管这种喝法叫“吹喇叭”。这么一闹腾,不一会就有几个醉的了。过春节不出几个醉汉人们反而觉得不热闹,没有年味。

  会友“份子酒”。家里来了客人时,为了增添酒席的气氛,表示对客人的热情款待,当地人要请邻居或知己陪客。应邀者从来不空手而来。带去的酒不论好孬,一开始都不打开,要等到主人劝客人品尝时,方可开瓶。主人热情地向客人劝酒,展示待客之道。

  喜庆“份子酒”。也称喜酒,是“份子酒”的发展和变异。庆贺新婚之喜,按照旧俗,大都是送钱,也有送礼品的,民间叫“随人情”。不论送钱送物,有一条心照不宣的规矩,至少要让喜主“刷出锅”来,也就是说,使其收支达到平衡,不致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随了人情,喜主就要下请柬设宴,谓之“坐席”。乡村的宴席很讲究,每桌席上都安排长辈和有身份的客人坐上座。按照次序落座后,喝酒吃菜都有一定的规矩,喜主要到每个席上去敬酒。散席后,年长的客人还要到喜主家里去道喜。乔迁新居时,邻里、朋友带上酒去庆贺叫喝“温锅酒”。

  “份子酒”形成于何时,很难考证。但是从每一种民俗的活动形式来看,它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生活密切相关。

  黄河口一带濒临渤海,自古有渔盐之利,黄河又淤积了广阔肥沃的土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渔民、盐民和垦荒者。

  那时,在海上捕鱼是非常艰险的。大海陶冶了渔民们的胸怀,这里民风淳朴,人们坦荡、诚实、好客、豪爽。若遇上鱼情好,船收了港,再卖上个好行市,人们纵情豪饮。渔民们喝酒不计较籍贯乡里,只要船靠在一块就是一家人,谁有吃的就吃谁的。

  很早以前,黄河口沿海一带没有村落,垦荒者来自山南海北,生存条件很差。住的是窝棚、地屋子,吃的是粗食淡饭。喝酒虽非常事,但碰上庄稼丰收、农事不太忙的时候,也总是喜欢凑在一起饮酒。人们喝酒的形式很简单,约定个日子,各尽其能,买酒、打猎,不消半天的功夫,白干酒、野兔、水鸭、鱼虾都有了。

  岁月更迭,陆地随着黄河的淤积不断地向大海延伸,那时的地屋子已变成了村落,变成了繁华的城镇,但“份子酒”的习俗世代沿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俗。时至今日,仍常见黄河口人腋下夹一瓶酒出门做客,吃请“份子酒”的遗风犹存。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