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

南泥湾绿水好江南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南泥湾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和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而且还是延安水保生态建设、修田治水的样板地。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一曲传唱至今的《南泥湾》让南泥湾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去延安之前,我曾在心里问自己:南泥湾在哪里?它究竟什么样?在我的记忆里,它早已被热热辣辣风风火火的歌曲唱神了、唱醉了!正是有了这样的“神”和“醉”,埋在我心里的南泥湾已不仅仅是一块方域,更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的依托与期冀,其内涵远远超出想像……当我乘坐的汽车向南泥湾飞驰时,心中的歌与鼓点同时响起来、敲起来。
        进入延安地界以后,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这就是战火年代里亿万人心目中的圣地吗?莽莽苍苍的岭,纵横交错的壑,黄土堆积,褐石镶嵌,偶有一丝绿意。虽然延安市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后,生态环境变化很大,但几千年形成的黄土坡仍然彰显着它的本性。
南泥湾镇在延安市东南约40公里的地方,因其中嵌着一个“湾”字,凭着印象,我总认为它在一条河的旁边,是一片稀泥烂滩,三五九旅在稀泥烂滩里安营扎寨,治理了“滩”里的泥,刈去漫漫芦草,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这显然是一种臆断。我错了,完完全全地错了。事实是,那里既没有河,也没有湾;或者说只有当季节性的河流淌过时,“泥”与“湾”才存在,才是名副其实的“南泥湾”。
       离开延安市40多分钟后,汽车便在南泥湾的沟沟岭岭间绕来绕去。8月底,秋阳高照,天朗气清,季节性的河已干涸,看到的是没“泥”没“湾”的南泥湾。只见坡顶上,岭腰间,林木葱茏,青草垂挂,牛羊成群,缕缕炊烟飘飞;黄橙橙的谷子,火炬状的高粱,叶和穗青黄杂陈的玉米,扯秧拖蔓的大豆,把那里烘托得热热闹闹。当实实在在的南泥湾把我往日的臆断冲淡之后,我的思绪便在沟壑间穿行,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在我眼前一页一页掀动开来……
      据史料记载,南泥湾因其水美土肥,自古以来就是陕北著名的粮仓,又因其富庶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曾多次毁于战乱,使得百姓流离失所,几度荒芜。民谣里唱:“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滩。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向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1941年3月,三五九旅驻防南泥湾,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当地老百姓说南泥湾的水有毒,不能喝。为了解决吃水问题,朱总司令带人亲自踏勘,并取了当地的水样和土样,送到重庆周恩来处,找人化验。化验结果表明:南泥湾的地下水没有问题。地面水中的毒系枯叶败草长期腐烂所致,只要用挖地渗漏的办法把毒物滤掉,再投以适量化学药品消毒,就可以饮用。
       有水一活百活。三五九旅开渠修田,打井提水,引水灌溉,不仅开垦了连片肥沃的旱地,解决了当地群众吃水问题,而且开出了一片片稻田。昔日的“烂泥湾”成了“米粮川”。
      然而,南泥湾的风光也曾因为片面追求快速发展而出现波折。一段时间,这里的人们向森林、山坡要耕地,短短数年便在南泥湾镇累计开垦田地2.3万亩,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损坏。陕北的好江南出现了大面积的荒山,年降雨量减少了100毫米。过去14个村可以种水稻,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4个村约500亩地被黄土掩盖,不能再种植水稻。
       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荒。国家退耕还林的重大决策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趋势,生态建设结出了硕果。为了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再造秀美山川,南泥湾人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浪潮:退耕还林还草,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了保护好建设好生态环境,这里农民放羊少了,养牛多了;种粮少了,栽果多了;烧柴少了,用沼气多了。6年来,南泥湾完成了国家规定的退耕还林面积,治理程度达到60%以上。
       雨水充足了,干旱的季节几乎没有了,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平整的水旱田交替,陕北的好江南又出现了。昔日,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南泥湾人开荒种粮,引水灌溉确保旱涝丰收;今日,南泥湾人退耕还林还草,大搞水保生态建设,建设秀美家园,使南泥湾又改变了模样,变成了陕北黄土高原怀抱中的一座森林公园。
      红与绿,这是历史的一种回归,也是农耕文明在新世纪的一种理性退缩,水在不同时代赋予了南泥湾不同的使命。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