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

“二月二”俗事一箩筐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国,除了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之外,各地、各民族都有一些独具特色的节日。农历二月初二,时间上介于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立春、雨水和惊蛰之间,我的家乡鄂尔多斯,这一天是比较隆重的节日,相关的忌讳和习俗也很多。

     传说二月初二是龙在水中抬头的日子,大约是经过一个冬天,终于等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的时节,龙也像花草儿一样,赶着出来看春天的天空,沐浴春天的和风。这一天,人们不能从水井里挑水,每一户人家头一天要将自家的水瓮挑得满满当当,二月初二挑水会触了龙头。还有一个传说是这一天如果养羊的人家挑了水回家,就会触犯“天狗”,这一年会遭到狼的祸害。

      每到这一天,人们赶着理发,这可不是一般的理发,而是称之为“剃龙头”,这一习俗也和上面那个传说有关,大约是龙要理须,人也赶着沾点仙气,谁在这一天理了发,一年就会交好运。每到这天,理发店铺便人满为患。其实刚过了大年,“有钱没钱,不连毛过年”,理过发刚刚一个来月,但是意义不一样,就要一理。

        临近中午,家里的主妇忙碌开来。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煎饼,这个煎饼和天津的煎饼果子不同,原料是农家人自产的,磨好的荞面,生好的豆芽,冬天贮存的土豆,用自家的土豆淀粉做好的粉条,再加上五花猪肉。做煎饼较为复杂,把荞麦面和成糊状,在平底锅上刷成一张张薄如纸的面饼,而后切成细条,和豆芽、粉条、油炸好的豆腐条、土豆条一锅炒好,便能食用。“三十里的荞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豆面饿断腰”就是说荞面性硬。还有一个和荞麦有关的故事:一个农村青年念书跳出农门有了出息,回家正值荞麦收割时节,路过他家的一片荞麦地,老爹正汗流浃背地割荞麦,他用一口生硬的“侉话”(与当地方言有别的语言)说:“红秆绿叶儿,结的黑籽儿,这是什么玩意儿?”老爹看到儿子本来高兴,一听他的话就有了火气,举起镰刀要打,吓得他用本地方言高呼:“爹,这是荞麦!”老人之所以打儿子,是因为在他看来,不认得荞麦就和不认得爹一样。做人什么时候都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农家人最朴素的道德观念。

  天近黄昏时,家家户户都要用灶膛里的灰烬把所住的房屋撒一圈,叫“围社”,其隐含的意思是把所有的邪祟灾祸都挡在了外面,祈求一年平安。凡有亲人远在他乡的人家,这个圈一定要留一个口,不能全封住了,大约是盼望其早日回家的意思。

  夜来临的时候,居于中心地带的大村子还要设置“灯游会”。在一块面积较大的场地上,用木桩排出“九曲黄河阵”,每个木桩上面悬挂一个彩色灯笼,红、黄、绿、蓝等各色灯笼交相辉映,影影绰绰,加上迂回旋转的阵势,让人觉得“九曲黄河阵”的玄妙。为了让人们顺利转出去,民间乐手组成的鼓乐班子吹吹打打在前边打头阵。四村八社的人们携老带幼赶来转灯游会,如果能顺利地转出去,就意味着这一年将通通顺顺,凡事无阻。在阵的中央,有一根最为粗壮的木杆,称之为老杆,有想生儿育女的人家,一定要抱“老杆”,意为求子,抱了老杆之后,还要“偷”一个灯笼,想要男孩子的人家“偷”绿色的灯,想要女孩子的人家则“偷”红色的灯,乡间人称此举灵验。

     老一辈的人说这一天还要吃炒豆子,叫“咬蝇头”。吃的豆子越多,今年春夏秋间的蚊子、苍蝇等对人和粮食有害的小虫子就会越少。因为“惊蛰”在即,过了这个节气,春雷将要响了,冬眠的虫子都要开始活动了。

     家乡在二月初二这一天有这么多的风俗,除了那个和龙有关的传说外,其他的习俗都是代代相袭,其缘由很难考证。但是“立春天气暖”、“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在忙完了“年”之后,人们又要投身新一年之中。二月,是春天真正来临的一个引子,农家人看重这些传统的风俗,其实都是一个原因:祈好。把所有朴实的愿望寄托在这些俗事中,祈盼这一年过得平和、美好、富足。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