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

黑水国被黄沙掩埋的古城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张掖市区西面十几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被黄沙掩埋了十几个世纪的城市。它就是黑水国遗址。这是一个充满无数遐想,让人留恋的地方。每一个到过黑水国遗址的人,只知道那里曾经有一个规模巨大的城市,但却无法知道它真正消失的原因。

  民间传说在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之前,这里曾生活着一支被人们称之为“黑匈”的匈奴部落,又因为它在黑河边上,所以人们把这个城市遗址称之为“黑水国”。

  这座城市真的是“黑匈”人建立起来的吗?这个传说“黑水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今天我们能找到他们的蛛丝马迹吗?假如不是传说中“黑匈”修建的城市,哪又是谁修建的呢?漫漫黄沙下面,究竟埋藏着怎样的秘密?

  走进黑水国遗址,也就走进一段被人遗忘了的生态巨变。          
                                 
  游牧民族的争霸之地

     张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就有“河西粮仓”之称。纵横交错的灌溉网络,四通八达的交通,水源充足的黑河,奠定了张掖发达的绿洲经济。人们要破解黑水国的秘密,就必须要了解张掖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迁移过程。

  夏朝时,张掖是西羌之地,到了公元前21世纪的时候,这里又变成了西戎的游牧之地。公元前221年前后,这里成了月氏人的地盘。据专家考证,今天张掖境内有一个昭武古城,那个城池就是月氏人的故地。

  对于月氏人,人们的争论比较大。一般认为,这个民族是河西走廊最早的住户,是一支典型的土生土长的民族,是羌人的一支,可以说他们是河西走廊最早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也有些学者认为,月氏人就是《管子》中的禺氏,是夏族的一个原始民族。还有些专家认为,月氏是西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属于塞种人。

  不管他们的来历如何,不能否认的就是——这是一支生存力非常强大的民族。以昭武城为中心的月氏人,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战国后期强大了起来。这时,在河西走廊的诸多民族中,月氏人占有绝对的优势。当时中国北方民族割据政权中,匈奴据中央四面受敌,尤其是东西两面“东胡强而月氏盛”。以至于刚刚崛起的匈奴人,都不得不将太子冒顿送给月氏人为人质。在刘邦、项羽楚汉相争时,冒顿逃回匈奴,随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争霸草原。大约在公元前205年到前202年之间,冒顿率领匈奴人击破月氏人,并且杀了月氏王,将他的头盖骨作为装酒的器皿。匈奴终于独霸河西走廊地区,张掖黑水国遗址一带为匈奴浑邪王驻扎。

  这段时间,匈奴人的势力也达到了空前强盛。西汉中央政府一直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匈奴出于守势。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遣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征讨匈奴。在这年的战斗中匈奴人大败,浑邪王等人向汉王朝中央政府请降。至此河西走廊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漫天风沙的满目苍凉

       从公元前111年设置张掖郡,至今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汉武帝设立张掖郡的目的是“断匈奴之右臂,张中国之臂掖”,所以才命名为张掖。这里西北可以连接新疆,东南可以捍蔽关中。

      黑水国遗址在张掖西面17公里的地方。今天人们之所以能够记住“黑水国”遗址,多少和唐僧有些关系。因为在《西游记》中唐僧曾经路过一个“黑水国”,而格外引人注目。 

      人们出张掖城,沿312国道一直向西,过了张掖糖厂,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岔路,那就是通往黑水国遗址的乡间便道。一踏上小道,两边笔直的防风林就向我们压了过来,提醒人们河西沙尘暴是多么的厉害。不远处的小村里,鸡鸣狗叫,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飘荡着一股淡淡的轻烟。

  黑水国所在的地方,是一处被绿洲包围的沙漠地带。我们走在小路上就能看见星星点点的黄沙。在解放前,这里就已变成了沙漠。解放后,人们引来黑河水,打下深井,开荒种田,才彻底改变了这里沙漠地貌,变成了阡陌纵横的农田。

  就在我们为绿洲防风林带所吸引时,“嘎”的一声,车停在了一条水渠边上。眼前高大的杨树如卫兵一样守护在渠道的两边,透过杨树林,城墙隐约可见,黄色的沙丘和绿色的树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黑水国就在我们眼前了。开门下车,“哇、哇……”一只不知名的鸟雀冲天而起。古城的苍凉向毫无防备的我们扑了过来。“我们已经到了黑水国的城墙底下了。”不知谁这样嚷了一句,然而更多的人是沉默着。一堆堆的黄沙和城墙一样高,爬上沙堆,我们就把黑水国的城墙踩在了脚下。城内极其空旷,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尽管河西的风沙如同刀子般锋利,但却无法彻底摧毁黑水国的城墙。千年后,黑水城的城墙仍比较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气势宏伟的城门也依稀可辩。

  在一次次的风沙掩埋中,当年繁华的城市如今只剩下了满目荒凉与死寂。尽管如此,古城宏大的气势仍然让千百年后的追寻者惊叹不已。

  “整个黑水国南城南北长222米,东西248米。四角筑角墩,角墩长、宽各约7米,东北角墩最高,约13米。东西开门,有瓮城,瓮垣以子母断砖砌成,门宽7米。”一块水泥碑简单的记载了古城的大体情况。有时,简单背后就是一个古城难以言表的往事和记忆。可是,有谁能够真正走进他的前生,预料他的来世?

  从祁连山中刮来的风,一次次从耳边掠过,卷起的细细沙粒,让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尘土味道。那些随风飘荡的沙尘,很快就在防风林前面败下阵来。那一排排的防风林,似乎就是当年这座城市忠诚守护者的化身。

  从城墙的一个豁口走进城里。脚底下的残砖断瓦遍布各个角落。或许,一个残砖下面就有一个故事。城破了尚能留下残砖,证明这里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岁月;而人死了,能留下什么呢?人人渴望青史名,而能真正留下名的又有多少呢?许多人就像黑水国的建立者一样,留下的只是无尽的猜测和遐想。

  张掖古称甘州,自古就是河西重镇。“甘州不干水湖滩,凉州不凉米粮川”。这句民间谚语说出了甘州和凉州的富庶。在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之前,这里是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乌孙、月氏、匈奴等少数在这里游牧。那时,秦汉中央政府的管理只能达到黄河边上,整个河西走廊和周边地区都是游牧民族的草场。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