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

甘肃彩陶绵延的背景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在中国各地的彩陶文化中,只有甘肃彩陶同时具备以下特点:第一,时代最早,地域广大。甘肃东部渭河、西汉水流域是中国彩陶的发源地之一;第二,在距今约5000年~4000年间,中国各地的彩陶渐趋衰落,马家窑文化彩陶却独放异彩,在甘青地区形成了中国彩陶的鼎盛阶段,其艺术水平之高、文化成就之大,使其他彩陶文化难以比肩;第三,在据今约4000年以后,大部分地区的彩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甘青地区依然生存着一批坚持使用彩陶的先民,并进而将彩陶艺术向西传人新疆。

  那么,为什么甘肃会产生这样独特的历史现象?这需要从甘肃彩陶依存的地理历史背景中去寻找答案。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甘肃位于黄河上游,其东部、中部均为—黄土高原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海拔较低,分布有渭河、泾河、西汉水三大水系,河谷地带适宜原始农业的产生及发展。黄土高原的原始农业并不像现代农业那样远远落后于平原和沿海地区,从考古资料来看,在未经破坏的原始生态条件下,当地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鉴定结果表明,在距今约8000年—5 000年间,自然植物主要为针叶和阔叶混交林,属暖温带湿润区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为森林草原型,仍然生长着大象、苏门犀、苏门羚等亚热带动物。在与现代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甘肃东部农业的起步和发展,至少在约5 000年前与黄河中下游难分伯仲。陇原大地最早的垦荒者至少在7000多年前就成功地将野生黍培育成栽培黍,这一事实纠正了通行多年的中国黍源于外国的谬误,进而确立了中国黍源于陇西黄土高原的新说。大地湾文化的诸多发现,无疑说明了这里是我国早期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农业和定居的肇始,提供了陶器产生的必要条件;广袤的黄土高原之下,覆盖着取之不尽的制陶黏土以及彩绘所需的矿物颜料,这一切最终促成了彩陶的诞生与发展。

  辉煌的史前文化。史前时期,各地的社会经济、精神文化发展处于原生自然状态,位于同一条起跑线亡,与历史时期相比,交通与地理位置对经济制约的作用较小。综观4000多年以前的甘肃新石器时代,不仅起步较早,而且整体上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期,因此,相继产生了发达的大地湾、仰韶、马家窑文化,以及在农业、畜牧业、建筑、艺术等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成就,这也是甘肃彩陶所依存的文化历史背景。正是辉煌的史前文化造就了甘肃彩陶的鼎盛。在彩陶初始期,大地湾文化的农业、畜牧业以及聚落分布密度均走在全国史前文化的前列。进入彩陶繁荣期即仰韶文化阶段,甘肃东部河谷地带,出现了上百个面积为几十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遗址,在大地湾、高寺头等地兴修了气势恢宏的大型原始宫殿式建筑,社会发展程度与中原地区至少是同步的。马家窑文化虽起步较迟,却率先使用了青铜器,在东乡林家遗址发现了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第一把青铜刀。齐家文化相继出土的铜镜、铜斧,说明甘肃是我国早期冶铜技术比较先进的地区。数不胜数的文化成就奠定了甘肃彩陶丰厚的物质文化基础,众多的原始文化为甘肃彩陶注入了经久不衰的活力,为甘肃先民创造辉煌的彩陶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

  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甘肃是一个南北较窄、东西较长的狭长省份。东、中、西的自然地理环境显著不同,这一特点造成了甘肃古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农业和彩陶最先发展;中部地区海拔较高,起步较迟,发展步伐迟缓,直至在距今5 000年左右时马家窑文化才异军突起;西部地区为荒漠戈壁,条件恶劣,适于半农半牧,彩陶出现得最晚,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才告结束。应当指出的是,彩陶并不一定是文化先进的代表性特征,尤其是进入青铜时代以后。马家窑文化繁盛的彩陶,在一定程度上与相对闭塞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审美趋向和传统的情结有关,并不代表其文化的先进性。甘肃青铜时代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中原的夏商周正朝,其经济形态中畜牧业比重增大。近年来的环境考古成果显示,从距今4000年左右开始,甘肃气候向寒冷干燥转变,古文化的发展步伐明显放慢。彩陶的流行至少在制陶工艺上表现出了落后的一面,中原地区,早已使用的先进的快轮制陶技术尚未传人甘肃。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