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

为历史代言的司马光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司马光很有意思:砸了一次缸,编了一部《资治通鉴》,写了一句广告词“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便让人永远记住了他。但他在什么地方砸的缸,在什么地方编的《资治通鉴》,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这两件事都与洛阳有关,今日起就来说说司马光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能为洛阳代言的人物很多,其中有3位最为突出:一位是大唐高僧玄奘,一位是武周女皇武则天,还有一位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给后世留下了一部《资治通鉴》,还给洛阳留下了一句广告词“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想想看:从古到今,从洛阳打马走过的帝王将相有多少?可又有谁能留下如此深刻的论断呢?

司马光与洛阳,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

偃师诸葛镇有司马光独乐园遗址

因为要写司马光,偃师诸葛镇副镇长赵亚军开车接我去采访,一上车他便说:镇里司马街村的许庆西老人念叨两年了,他说:啥时候《经典洛阳》才能写写司马光呢?写写他在司马街村的独乐园呢?看来他的愿望要实现了。

来到村头,果见一位老人站在树阴下等候,正是许庆西,今年66岁了。见到我,他拉住我的手便去参观“司马光独乐园展览馆”。展馆不大,比较简陋,但很整洁,门旁挂了一个牌子。然后,他又领我去看司马温公祠。其实祠堂的老房子已经不存在了,已改建成司马小学了。

我有点感动。这个村子有5600多口人,没有一个姓司马的,但他们好像是司马光的家人一样,提起这位史学家,大家都很怀念和尊敬。尤其是许庆西老人,大半辈子都在研究司马光。他说:独乐园是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地方,他在这里整整呆了15年。但是,关于独乐园的具体方位,宋人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记述错了!李格非是李清照的爹爹,他在洛阳呆了很长时间。他说,独乐园在洛阳城北的尊贤坊北面。

我翻看了唐、宋时期的洛阳城区图,城北根本没有尊贤坊。再说,城北靠近邙山,干旱缺水,没有建园的条件。但李格非这样写了,后来的学者也就这样认为了。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考古探测证实,城北没有独乐园遗址。

那独乐园到底在哪儿呢?1987年,偃师学者武震先生在一篇碑记中发现了有关独乐园的重要线索,写了一篇论文《司马光在独乐园》。这通碑当时镶嵌在司马小学一间教室的东墙壁上,即《重修关帝庙并金妆神像碑记》。碑文中写道:“今洛城东南常安村(即司马街村),乃司马温公独乐园故址也。”这篇论文发表在《偃师文史资料》第一辑上,后经不少学者实地考证,大家都认同这个观点。

原洛阳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李冷文先生也指出:“司马光居洛阳十五载,曾修别业独乐园。‘独乐园’初名‘采药圃’,后扩建为一处园林,兴盛百余年。该园在宋元时期为洛阳名园,至元代中叶始废……据明嘉靖《河南郡志》载:独乐园在洛阳城南天门街东,去城五里;又据清嘉庆《洛阳志》载:宋司马温公‘独乐园’遗址,在洛阳城东南伊洛河间司马街村,今已为乡民村寨。”

许庆西老人拿出许多文史资料,详细地向我说明独乐园的位置,最后笑着说:你现在已经来到独乐园了,只不过现在看不到当年的竹林和花圃了。我仰脸朝展览馆的墙壁上看,只见一张复制的独乐园布局图:茂林修竹,溪水潺潺,一派田园风光。

我来这里之前,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童年时代的司马光,到底是在哪里砸的缸呢?因为毕竟要从他的童年写起,才好追寻他的人生足迹。

司马光7岁在洛阳“砸缸”

其实,司马光的祖籍不在河南光山县,而是在如今的山西省夏县。在宋代,夏县不属于河东路(今山西省),而是在如今的陕西地界,所以历史上有人称司马光为陕州人。光山县今隶属信阳市,位于豫、鄂、皖三省交界处,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当时任光山县知县。

公元1019年10月18日,司马光出生了。司马池说:这孩子是在光山县出生的,就叫司马光吧。他抱起司马光仔细看,看不出他与别的男婴有什么不同。可他怎会知道,就是这个司马光,后来成了北宋宰相,还编了一部史书《资治通鉴》,并在童年时代砸缸救人,成为“智慧儿童”的代言人。

司马光自小受到严格管教,养成了诚实守信的品性。

5岁时,他和姐姐一块儿剥青核桃吃,可怎么也剥不开,姐姐离开后,女佣用开水把核桃一烫就剥开了。姐姐回来一看很高兴,问:“核桃是你自己剥开的吗?”司马光谎称是自己剥开的。这事被司马池知道了,就训斥了司马光。从此,司马光无论干什么都实事求是,不说谎话。他6岁开始读书,背书总是背得很慢,其他小朋友都背会去玩了,他还坐在那里背书。老师问他:背会了吗?他回答:没有背会。

有一次,家里的佣人要去卖掉一匹生病的马,司马光专门交代佣人:遇到买主,一定要讲清楚“此马夏月有肺病”,不要欺骗人家。于是佣人卖马时说:“我家小主人司马光特别嘱咐,这匹马的肺有毛病。”买马的暗自好笑:这个司马光,简直老实到愚蠢的地步了。

如此老实的司马光,却在他7岁那年,干了一件“老实儿童”根本不敢干的事情,使他一下子就名满东西两京。

公元1026年的一天,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庭院玩耍,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不小心掉到水缸里去了。缸大水深,眼看小孩快被淹死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都吓得边哭边喊,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儿向水缸砸去,只听“砰”的一声,缸破了,水哗哗地流了出来,小孩得救了。

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却需要在瞬间完成,需要打破常规思维方式,还需要超常的镇定和果敢。多少年来,一些人在谈论这件事时,也爱炫耀自己所谓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说:如果是在冬天,水缸里的水结了冰,冻住了,即使司马光把缸砸破了,水也流不出来,不是等于白砸了吗?还有人说:他砸缸等于破坏公物,绝对不是一个好儿童。出此言论者当然是自作聪明,或者简直是在胡说,但说他“砸缸等于破坏公物”,倒是歪打正着,对考证司马光到底是在什么地方砸的缸有启发。

从许多小孩在一起玩耍以及“群儿戏于庭”的历史记述来看,这个水缸不像家中日常生活用的水缸,而像是放置于公共场合的水缸,而且缸很大,常年备水,可能与官署防火事宜有关。专家们正是按照这一思路,去考证司马光在什么地方砸缸的。

专家考证:按周岁计算,1026年司马光7岁,已经随其父来到了洛阳。他父亲司马池是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中的进士,先授永宁县(今洛宁县)主簿,后调到郫县(今四川郫县)代理全县政务;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4月改任光山县知县,当年10月司马光出生。公元1026年,司马池调任河南府司录和留守通判,当时河南府治所就在洛阳。

1992年,我市考古工作者对老城西大街某处进行考古发掘时,惊喜地发现了北宋官署庭院遗址,此官署庭院应是当时的河南府官府庭院。《宋史·司马光》中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看来,最早知道这件事并以宣传画形式来弘扬司马光救人之事的,是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的画师,而当时司马池一家就住在西京洛阳。画师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画得惟妙惟肖,西京人感到好奇,都想看看小小的司马光,及见,感觉他和其他孩子就是不太一样,不苟言笑,一副小大人模样。史书上也说他“七岁凛然如成人”——他小小年纪砸缸救人,遇到突发事件时超人地冷静和果断,从此成为机智儿童的典型。

但我总觉得“七岁凛然如成人”这种形象并不可爱,你想啊:一个七龄童,整天不苟言笑,读书时正襟危坐,背书背得很慢,整个一个严肃、保守的儿童形象,难怪司马光步入政坛后,总与改革派王安石对立,成为保守派的领军人物。

司马光20岁考中进士

司马光的父亲对他这种性格表示了担忧,告诉他:读书学习,不能只是机械地背诵,还要勤于思考,要弄懂原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要做到边诵读边理解,诵读和理解并重。

司马光却我行我素,仍是慢腾腾地读书。他采取笨鸟先飞的办法,别人做游戏时,他不去,一个人找一个清静的地方苦读,直到把书背得滚瓜烂熟,把课文的意思都弄懂为止。很快,他的学业进步了,理解能力也提高了。他七八岁时开始学习《左氏春秋》,往往是刚听完老师的课,就能明白书中大意,回来便讲给家人听。

他读书时常常忘了吃饭,也不愿早睡,害怕睡得多了,读的书就少了。他睡觉用的枕头,是一段圆木,叫“警枕”。圆木容易滚动,使人睡不安稳,他一惊醒就读书,就这样苦苦求学,一步一个脚印地获得了很多知识。

到了15岁,司马光便“于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有西汉风”,凡历代典籍故事、诸子百家学说,只要涉猎了,就非把它弄通了不可。后来的他能跨越千年,完成卷帙浩繁、纪事广博的编年体史书巨著《资治通鉴》,无疑得益于他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学习。

司马光15岁这一年,他的父亲已经是四品大员了,按照宋代制度,五六品以上官员的子弟都可以补官,这一年他得到一次恩补的机会,但他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堂兄。不久,朝廷又补给他一个“监主簿”,这是主管土木工程的小官,但素有志气的司马光,不想靠父辈的地位恩补入仕,他想通过科举之路取得功名,于是加紧备考。

功夫不负有心人,司马光20岁就考中了进士,证明了这名早慧儿童的学识和实力,北宋王朝为他提供了广阔的政治舞台。那么,此后的司马光,是怎样步步高升,进入了中央决策层;又怎样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两人由最要好的朋友变成政治上的宿敌;他又是怎样愤然离京,来到洛阳编写《资治通鉴》的呢?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