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

杜姓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杜姓是当代第47大姓,尤盛于辽东地区和四川地区。

杜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祁姓和外族改姓。

一、出自祁姓。《通志》、《元和姓纂》等姓氏古籍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杜氏,亦曰唐杜氏。帝尧之后。祁姓。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以能驯龙事孔甲,故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叔虞,乃迁唐氏于杜,是为杜伯,今永兴郡长安县南下村犹有杜伯冢也。至宣王,灭其国,以为大夫。杜伯无罪被杀,子孙分适诸侯。居杜城者为杜氏。在鲁有杜泄,避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又,后魏有独孤浑氏改为杜氏。”

刘累的祖先是被后人尊为三皇五帝之一的唐尧,而尧是黄帝的后裔。帝舜时,尧的儿子丹朱被封在唐(今山西翼城西),子孙在夏商时为诸侯国。周成王姬诵时,因唐国不听周王指挥,被灭掉,其地被分封给成王弟叔虞,原来唐国的国王则被改封于杜城(今陕西西安东南),史称唐杜氏,后来简化为杜氏。杜伯无辜被杀后,子孙中除一部分处奔逃难外,大多在当地留居下来,以杜为姓。至周平王东迁时,一些杜姓人随驾而来,在南阳定居下来。秦代,杜姓人中有位名为杜赫的人被赐食采于南阳衍邑,在当地发展成为大族。出自远古的陶唐氏部落首领刘累之后的杜姓,追根溯源是黄帝后裔。

唐朝末年,杜姓中有位名为杜让能的人任山南节度使,遇乱后迁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至南宋末年,其裔孙杜仁避元乱又迁福建同安(今厦门同安区)马銮乡,谱称马銮杜氏始祖。

二、其他一些小的来源:1、黄帝时有杜康,当为杜姓之始,但因年代久远,杜康之后无世系文字记载。2、南北朝时,一支自边疆地区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独孤浑氏,在北魏改姓运动中改为杜姓。3、清朝满族八旗都善氏、图克坦氏,达斡尔族德页氏、达力德氏,鄂温克族杜拉尔氏,鄂伦春族杜宁肯氏,裕固族杜曼氏、北宋金国女真族徒单氏汉姓为杜。4、回族之杜姓,或为扬姓所改。5、壮、回、土、土著、土家、藏、朝鲜、俄罗斯等民族也有杜姓。

台湾杜姓在日本占领台湾时被迫改用森、森山等日本姓,1945年台湾光复后,仍恢复杜姓。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杜姓历代名人282名。杜姓是诗歌世家,诞生了以“诗圣”杜甫为代表的一大批名人。历史上重要的杜姓人物有:秦朝大将军杜赫。东汉河南南阳人杜周及其儿子杜延年,孙子杜缓、杜钦,曾孙杜业五人先后在朝任官,功勋显赫,权倾一时;还有经学家兼文字学家杜林、名臣杜密、科学家杜诗、经学家杜子书法家杜操。西晋名将杜预。隋朝农民军首领杜伏威。唐代宰相杜如晦、诗人杜牧、杜审言,史学家杜佑及其子杜式方、杜从郁,孙子杜悰、杜牧五人都先后在朝任官。宋朝杜太后,曾教导培养了宋朝开国元勋赵匡胤和宋太祖赵光义。明朝画家杜堇、杜琼,著名诗人杜浚,回民领袖杜文秀;清朝有女诗人杜若、杜枞,诗人、文学家杜敬、杜衡。清朝诗人杜浚。近当代有云南回民反清起义领袖杜文秀,哲学家杜国庠,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等等。

杜姓郡望:京兆郡(今西安市一带)、襄阳郡(今湖北省襄樊市)、濮阳郡(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

杜姓堂号:“诗圣堂”、“少陵堂”(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历史上称“诗中之圣”)、京兆堂。

杜姓常用楹联:守道还如周柱史;著书曾学郑司农(唐代诗人杜牧诗句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撰书杜甫草堂联)。云霞晴光转物候;春夜喜雨知时节(杜甫诗联句)。梦醒扬州甘薄幸;心忧社稷老风尘(唐代诗人杜审言诗联句)。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清带书法家何绍基撰杜工部(杜甫)祠联。人日:指农历正月初其日,日多到此旅览)。枫林绿树丹青合;玉杯锦席风云流(杜甫诗句联)。民歌慈母(东汉御史、太守杜诗,曾创造水排,较欧洲早1100年,又修治波池,广开田地,发展生产,时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世号诗王(唐朝大诗人杜甫被称为“诗王”)。耽恩乎经籍(西晋大将军杜预,都督荆州诸军事,以灭吴功封当阳侯。多谋略,时谓“杜武库”);图像于凌阁(唐朝大臣杜如晦,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官至尚书右卜射,绘图像于凌烟阁上)。卜筑草堂误传严武宅;驰名武库癖好左氏书(成都杜甫草堂联。下句述杜甫先祖杜预事典)。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杜姓后裔分布于苏、鲁、豫、皖、冀等地。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