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

戴姓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戴姓是当代第57大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人口密度最大的是:苏、浙、皖、辽、鄂、川、贵大部,赣、湘北部,鲁、豫、冀南部。

戴姓来源主要有三大支:子姓、姬姓和外族改姓。

一、出自子姓,为商汤之后裔,宋国国君宋戴公之后,以谥号为氏。《元和姓纂》记载:“宋戴公之后,以谥为氏。”《姓解》记载:“戴氏,殷之后。其先华氏。食采于宋,至戴公,生公子文,遂称戴氏。”《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后,以谥为氏。”宋戴公是宋国的第11位国君,共在位三十四年(公元前799~前766年)。他去世后,其长子司空继承国君,史称宋武公,次子以下的子孙成为宋国贵族。其中一些为标榜自己的血统所出,便以他的谥号“戴”字为姓。据此,有宋、戴一家的说法。

二、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戴国,为姬姓王族人姬璞受封所建,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其旧址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一说在封丘戴城)。春秋时期,国小民弱的戴国,与较为强大的宋国为邻,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为宋国所灭)。亡国后的戴国贵族为纪念故国,便相继以国名为姓氏,改姓戴。是为河南戴姓。

三、出自改姓。1、东汉明帝时,燕姓、殷姓有因故改为戴姓的。2、清朝满洲八旗中戴佳氏、达尔充阿氏等氏族全部改为戴姓,大部分被同化为汉族,一部分成为鄂温克族的戴姓。3、满、瑶、回、土家、锡伯、土家、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戴姓。

戴姓迁徙情况:先秦时期,主要活跃在河南地区。秦汉时期,戴姓迁移到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姓分布到长江三角洲、湖北等地。唐朝时期,戴姓在华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点,中原几次南下×潮中,戴姓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清朝进入台湾省。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戴姓历史名人175名,如:春秋宋大夫戴不胜,汉代有太仆戴长乐,著名经学家戴德以及他的侄子、博士戴圣、侍郎御史戴遵、中郎将戴凭,豫章太守戴渊。晋朝文学家、画家、雕塑家戴逵。唐代有宰相戴胄、戴至德,诗人戴叔伦,画家戴嵩。南宋诗人戴复古,教育家、史学家戴溪。元朝文学家戴表元、诗人戴良。明代画家戴进、戴泉父子,著名医学家戴思恭。清朝有曾任《四库全书》纂修官的史学家戴震,画家戴本孝、戴熙以及文学家戴第元、史学家戴名世。近当代风云人物戴季陶、戴笠等等。

戴姓郡望:谯郡(今豫东、安徽亳州)、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清河(今河北清河东南)。

戴姓堂号:独步堂或曰避贵堂(都是根据后汉戴良其人说的。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干。他便跑到山里躲起来)。

戴姓常用楹联:学礼册文;业擅礼经(汉代戴德、戴圣叔侄俩注释《礼记》)。逸情霞举(南朝宋学者戴颙,有高名,善琴,先后隐居桐庐、吴中,屡征不就);峻节山高(晋代艺术家戴逵,所画人物、山水,高士评价“情韵绵密,风趣巧发”。后屡征不仕)。一经传旧德(东汉经学家戴凭,举明经,征试博士,拜郎中,迁侍中,卒于官);五世振儒风(唐代名人戴之益,五世同居,咸通中诏旌其门)。过石奇不尽;出林香更浮(唐代诗人戴公怀诗中联句)。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元代诗人戴表元《苕溪》诗中联句)。帘外微风斜燕影;水边疏竹近人家(清代画家戴熙自题联)。解经不穷荣向金门累市;过目成诵欢从玉殿传胪(明代编修戴大宾的事典)。念昔先人忠厚传家为箕且复为裘析薪贻谋不少;悯余小子绍述维艰肯堂莫能肯构负荷抱愧实多(戴氏祠堂联)。汉室传经春露秋霜明祭仪;景阳卜筑水源木本荐馨香(戴氏祠堂联)。

明朝初年,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戴姓后裔,分布于苏、鲁、冀、皖、陕、东北等地。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