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

“倾国倾城”之洛阳“二鬼摔跤”迷醉央视剧组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民间节日,与岁时同步,和稼穑有关。春节前后最农闲,节日就很稠密。洛阳民间节日更多,春节过后大节小节不断,大的节日有破五、初九、元宵节;小的节日有添仓节、酒祖日、二月二等等。

此篇从正月十七说起,谈谈添仓节、酒祖日、金牛节、二月二。这些节俗文化,地方特色浓郁,往往是节日相同,过法不同。譬如过添仓节的时候,偃师和嵩县风俗不同,孟津与栾川的过法也不一样。

添仓节  多打粮

洛阳老城规矩,新媳妇元宵节回娘家热闹两天后,到了正月十七,必须返回婆家。回来干什么呢?回来要为婆家添仓。洛阳老城的添仓节,定在正月十九,而嵩县的添仓节,却定在正月二十。也有把添仓节叫作“填仓节”的,而且日期多有不同。就我省来说,有的在正月十九,有的在正月二十四,林县(今林州市)更特殊,竟把添仓节分为“小填仓节”和“大填仓节”。

添仓节这一天的活动内容,各地大致相同。其中用白面蒸馍是不能少的一项内容。此日蒸的馍花样翻新,有的似谷穗,有的像麦垛,有的如布袋。这些馍蒸成之后,全家人要分而食之,“填”饱为止,象征新的一年,人人都能饭足肚圆。

许多人家,在这天中午要包饺子,但面条下锅时要配面条,说是“金丝缠元宝”。民谚云:“吃布袋,喝好面;一亩地,打两石。”当天,还要将过年时放在香炉里的食物“填”入粮仓,象征新的一年仓中有粮。

偃师、孟津风俗,这一天要撒灰圈地,在圈内放一些粮食,以示“填仓”。栾川合峪一带,把这一天叫“滚缸节”。当地群众平时以缸盛粮,到其时青黄不接,粮缸已空,农人滚缸祈福,盼生活年年有余。洛阳老城是在正月十九添仓,届时把事先准备好的玉米、杂粮装入麦囤或粮缸。嵩县人则在正月二十,用菜籽和黄豆面捏作臼状,称作“灯盏馍”,庆祝添仓节。

吉利区群众对这个节日最为重视,除进行以上的添仓活动外,家中掌柜还要早早起床,到地里背一捆柴草回家,意为“早发财”。这一天出生的孩子,起名“满仓”,纪念添仓节,盼望仓有粮。

添仓节——是在提醒人们关注农业。昭示春节已远,稼穑日近,童谣云:“添仓节,没啥盼,男去拾粪女纺线”。意思是说:这个节日没啥盼头,过了添仓节,男人走路得带拾粪叉,看见路上有牲畜粪便,就捡拾起来,好把这些“化肥”运到自家田里。女人就更不用说了,织布纺线,缝衣做饭,从此开始了一年的劳作。

年,就这样过去了!年的欢乐和温馨,就这样渐行渐远了。

但是节日,还是一个接着一个地来了,尤其是我市各县(市)区,民风尚古,节俗奇特。其中不少节日,竟是我市独有,别地不存,今日不妨援笔追述,以飨读者。

酒祖日 祭杜康

农历正月二十一,是杜康的生日,这一天是酒祖日。

这个酒祖日最具地方特色,只有汝阳蔡店乡才过这个节。

蔡店乡有个杜康村,村边有一条杜康河,清澈见底,蜿蜒流淌。当地人坚信这里是杜康最初酿酒之地,不但设祠祭祀,还在酒祖生日展开各项纪念活动。但有意思的是,当地人还把杜康的忌日,也就是八月初一也叫做“酒祖日”,生日和忌日统统称为“酒祖日”。如今,汝阳县为强化这个节日,到了“酒祖日”这一天,整个汝阳县都有纪念活动。

正月二十一,为春祭,要开展敬神和娱神两项活动。

这天早上,太阳初升,蔡店乡各村的神社仪仗就出动了。队伍的前面,有几个壮小伙抬着杜康神像,神像后面高擎一面酒旗。村里的大神头(神社头领),右手抱一坛好酒,左手挟一只羔羊。这羔羊雪白雪白,谓之“神羊”,羊毛纯白漂亮,无一根杂毛。

神社队伍迤逦而行,转了几条街巷后,最后走进杜康庙。其时社众环立,气氛肃穆,大神头将杜康像放归神位之后,就要进行“领羊”仪式了。其实这“领羊”仪式,旧时很多地方都举行,属于重大的祈愿活动。具体程式是:将酒点燃、加温,然后把热酒浇在羊背上。这时候,若羊无动于衷,大神头则当众辞职,由候补神头再行浇灌酒。若羊受酒,抖动身子,发出声音,就表明“神羊”已领,敬神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你该说这“神羊”也真够神的,高兴了就抖动身子,发出声音,表示接受人之祈愿;不高兴了就无动于衷,爱理不理,扫了大家的兴。其实,这一只无辜羔羊,不过是羊中幼儿、人前玩偶,哪里有这么多的复杂心理。若是一只体质好的羔羊,在游神、转街之后,尚有一些体力,被那火辣辣的酒一浇,猛一激灵,抖动身躯,发成声音,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怎能说它在人前显灵,不过是条件反射而已。

若是一只身体素质不太好的小羔羊,被人长时间的挟持游行,早已神经麻痹,仿若一截木头,所以即使热酒浇身,也无动于衷了。听老辈人讲,凡举行这种仪式,大神头都提心吊胆的,因为如果“领羊”失败,就说明大神头无德无能,当场辞职丢人不说,以后在乡亲面前就没有什么影响力了。所以有的地方的大神头,若见那羊被浇酒之后没有反应,就暗下狠手,用钢锥猛刺羊身,羊疼痛抖动身躯,发出痛苦叫声,算是瞒过众人,“领羊”成功了。

酒祖日“领羊”之后,还要进行娱神活动。当天请来两台大戏,面对面唱起对台戏,主要唱《刘伶醉酒》,兼有其它剧目。到了日落时分,神头鸣金散戏,社众用“神羊”列筵。羊头赏给白天唱对台戏的获胜者,羊尾送给失败的戏班子。

此后点燃烟火。这种烟火不同于焰火,不在高空绽放,却在手中摇动,俗称“摇梨花”。其时杜康庙前,18盏灯笼相继点亮,一位扮“酒神”者,在金童玉女的簇拥下走出庙门,高唱酒歌,敬献美酒,人们载歌载舞,直至深夜。

秋祭的时间很长,从八月初一到初十,整整十天时间都要祭酒祖。届时各地酒商以酒为媒,来到这里广结酒缘,这等于召开了一次酒类博览会,商家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订货。上世纪80年代后期,洛阳市政府依此旧俗,移风易俗,以汝阳、伊川两县为依托,年年举办杜康酒节,使这个传统酒祖日,有了新的内涵,加快了酒业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

金牛节 祈平安

正月二十三是金牛节。

道家鼻祖老子,东周人,曾在洛阳工作过几十年。他的主要思想和学说在洛阳形成。最后离开洛阳,骑着青牛,过函谷关,写《道德经》,西渡流沙,不知所终——因他过函谷关的那一天是正月二十三,又因为他是骑着牛过函谷的,所以这一天就叫做金牛节。

这个节日,只有陇海铁路洛阳东西一线居民才重视,尤其是孟津、洛阳老城、新安等地,至今还有金牛寺、青牛观等, 而市属南边的嵩县、汝阳等地,并不重视这个节日。

重视此节的人们,于此日买来金箔纸,剪成春牛模样,贴于窗户上。心灵手巧者,可以剪一整套老子骑青牛过函谷的图案。图案上老子骑着青牛,腰挂葫芦,沿途为人祛病禳灾,奉送平安。这些图案剪好后贴于门檐,名曰“吊挂”。旁边再贴上一首诗——

春日春月春水流,春人路上唱春秋。

春天学生写春字,春女房中绣春牛。

此诗通俗易懂,意境清新,叠用一个春字,营造和谐平安之景象。所以金牛节的真正寓意,是说紫气东来,老子出关,天地和谐。人们于春月春日之中,在春女春牛之旁,祈求生活美好、四季平安。

二月二 龙抬头

二月二,是洛阳人比较重视的一个节日。“二月二,龙抬头”,其时天气转暖,柳色鹅黄。蛰伏者雄起,龙要抬头了。

我市乡村,也有把这一天叫青龙节、龙头节的,不论叫什么,总归是与龙有关。很早很早以前,洛阳民间就有这样的传说: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当了女皇。玉帝闻讯,雷霆大怒,敕令四海龙王,不得向武周王朝降一滴雨,以示对武则天的惩戒。几年下来,天下大旱。神都洛阳附近,五谷不生,人多饿死。地上的龙王盘踞四海,狠心制造旱象。而天河里的龙王心地善良,见人间江河干涸,于心不忍,于是违背玉帝旨意,偷降甘霖,使大地旱象缓解,让武则天喜上眉梢。

这好心的龙王由此受到处分,被贬到红尘,压在山下。它肢体难展,备受煎熬,龙头前还镇着一通石碑,上面写道: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若想重登凌霄阁,金斗开花方可归。

人们一看,只有等到金豆开花,龙王才能重归天庭,这要等到啥时候呀?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办法:在二月二这天,将黄澄澄的玉米当作金豆,放到锅里炒开花,不就等于金豆开花了吗?那玉帝远在天庭,听下界说金豆开花了,他老眼昏花的往下面一看,咦!还真是金豆开花了!于是下令让龙王重新到天河司职——龙终于摆脱大山,抬头上天了。

人们在炒玉米的时候唱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洛阳山区农人则在此日祈雨,祈雨时唱:“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汝阳风俗,这一天孩子们要吃窝头,俗称“吃狼戴帽”;洛宁风俗是蒸布袋馍,同时以炒面打茶,俗称“糊狼眼儿”;宜阳则是全体吃玉米面窝窝,俗称“捂狼眼儿”;栾川人把炒玉米称为“炒狼娃”。

说来也怪,本来是龙抬头的日子,可偏偏都与“狼”挂上钩了。这又是为啥?原来栾川、洛宁等地都在山 “嘣嘣嘣嘣……”一阵紧似一阵的鼓点响了起来,两个身穿彩衣的大汉走上舞台,如同拳击台上的两个拳手互相对峙一番后,二人突然发力,撕扯在一起。突然,一“鬼”使出了绊腿,另一“鬼”猝不及防,身子一歪,倒在了地上……

7月14日,“倾国倾城”洛阳大型电视主题晚会现场的屏幕上,突然切入了分会场群众才艺展示的精彩表演,人们又一次从电视屏幕上见到了久违的洛阳传统民间技艺——“二鬼摔跤”。幽默风趣的表演逗得观赏的人们放声大笑,从中领略到洛阳传统文化的深厚韵味。

18日,“倾国倾城”洛阳大型电视主题晚会“二鬼摔跤”节目的表演者、中原铁路物流有限公司的张宏伟,深情谈起了他学艺和参加“倾国倾城”洛阳大型电视主题晚会节目录制的过程。

求学十余次 终于遂心愿

“二鬼摔跤”又称“二鬼扳跌”,是源于洛阳的传统民间傀儡戏的一种表演形式,据传源于汉,盛于宋,沿演至今。“二鬼摔跤”最早是一种祭祀舞蹈,逐渐演变成民间曲艺。

张宏伟说,“二鬼摔跤”虽称为“二鬼”,实际上由一个人表演。表演时,演员穿上特制的道具,道具为木头刻绘成的两个造型夸张的鬼头,对面峙立,钉上两顶帽子,衣服有两个棉袄外套、两个大褂,衣服内钉上用木板做的肩和腿。木偶手臂作互抱持状,所着袍垂下可覆盖表演者头、肢等部。

木偶内部有4根绳子,前两根系于演员腰部。演员两只手拿板,表演者匍匐于地,手臂亦着长靴,然后“二鬼”以抡、转、滚、翻、摔、扫、踢、挡、托举等动作,互踢互绊,作厮打状。其表演可在舞台上,也可以在场地上进行,有的还在桌子上进行。以前,一到春节,在洛阳经常看到这种活泼有趣的传统节目。现在因为会耍的人越来越少,已经不多见啦!

提起老一辈的“二鬼摔跤”艺人,不能不提王铁头。王师傅玩“二鬼摔跤”已有50多年历史,在原铁路分局乃至全市的大型民间艺术表演活动中,时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张宏伟是看着王铁头的表演长大的,非常羡慕和感兴趣,进入原铁路分局工作后,酷爱表演的他前后十余次欲拜王铁头为师学艺,都被拒绝,最后,他托熟人找到王铁头,王铁头拗不过熟人的面子,才收下他这个关门弟子。

学艺的刻苦自不待言,每天背着12公斤的道具在地上翻滚,一场打斗下来都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他的膀、胯、膝不知道被磨破了多少次。

在第8届牡丹花会上,年仅24岁的张宏伟表演了“二鬼摔跤”,吸引了众多游客。到第九届牡丹花会,市政府邀请40多家表演团助兴,主要领导亲点张宏伟的“二鬼摔跤”作为庙会的“特别”节目。所谓特别,就是每天都要表演。

张宏伟和他的“二鬼摔跤”多次在全国各地表演,中央电视台的《九州综艺》、《走遍中国》、《欢乐中国行》等节目都曾为其拍过专辑播放。但因为工作原因,洛阳本地市民能欣赏到张宏伟表演的机会却越来越少。

“再来一遍!” 结果来了十几遍

此次“倾国倾城”洛阳大型电视主题晚会,再次将张宏伟和他的“二鬼摔跤”推到前台。代表洛阳展示民间绝活、展示洛阳的文化魅力,张宏伟也觉得非常自豪。

分会场的节目是在7月1日提前录制的。节目录制当天下午3点,他就带着道具早早来到分会场——王城公园。分会场要录制21个洛阳当地的传统节目,多数节目都是多人表演,唯有“二鬼摔跤”仅张宏伟一人表演。

可就是一个人,张宏伟的节目却引起了央视导演组的注意。央视导演组专门将他的节目安排在一块草地上进行。张宏伟精神抖擞地表演了一遍,央视导演组看呆了。为了更好地表现“二鬼摔跤”表演,央视“倾国倾城”执行导演谭西林马上下令:“换个角度!再来一遍!”

“二鬼摔跤”表演时间虽然只有短短3分钟,可弯着腰表演绝对是个累活儿,一般张宏伟都只表演一遍。可是要宣传洛阳啊!张宏伟只好又表演了一遍,满以为这次可以通过了,没想到耳边又响起了还没有过瘾的央视导演的声音:“再来一遍!”

…………

“可把我折腾坏了那天!”张宏伟满脸微笑:“前后表演了不下10遍,草地又不平,快把我硌死了!可为了录制效果,再难也得上啊!”

“二鬼摔跤”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更让张宏伟操心的是“二鬼摔跤”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儿。瀍河回族区文化主管部门已经找到张宏伟,让他就“二鬼摔跤”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确实是个得抓紧办的事儿。”

张宏伟说,他的师傅早已去世,现在洛阳会这门技艺的人屈指可数了,表演者比较有名的还有偃师的李长发和洛龙区李楼乡的肖留学。也有人找到他来学艺,但是“感觉不是很诚心,我不同意他们就放弃了。”因此,这门技艺以后能不能传下去,都还是个问题。41岁的张宏伟提起此事满脸忧色。

师从王铁头学艺时,张宏伟学到的“二鬼摔跤”只有“就地18滚”等5式。在市群艺馆张飞跃的帮助下,十几年来,他不断改进、创新,将“二鬼摔跤”发展到10式,并编排了音乐,加入了“裁判”等表演内容。

“还想再改动一下!”张宏伟说,目前的道具木偶面部没有表情,手臂也不能活动,他想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使木偶的“眼睛眨起来、手臂动起来”,“这样会使表演更逼真!”区,那里野生动物出没。农历二月正是冬眠动物复苏之时,狼也开始出来活动了,这天让孩子们吃东西时,频频说狼,是让他们注意防范,以保平安。

洛阳老城人,这一天都吃炒豆,每人的口袋里都装着两三样炒豆,来到街上相互交换,咯咯嘣嘣大吃特吃,说是这样吃了牙不疼。到晚上,小孩子手拍瓦茬,边拍边唱:“二月二,拍瓦茬,蝎子出来没尾巴。”又唱:“二月

二,炒炒豆,蝎子不蜇儿媳妇”,所以二月二又称为“镇压蝎子节”。

从添仓节到二月二,每个节日都有具体的敬畏对象。不是敬畏龙王,就是感谢金牛;不是祭拜酒祖,就是膜拜粮仓,总之是与农业有关——反映了人们过完春节、走向稼穑时的兴奋与不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