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间婚书再现旧时洛阳婚俗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今日,市民俗博物馆从民间征集到5份订立于清朝末年的民间婚书。这些婚书有的为充满喜庆的初婚婚书,有的为近似于卖身契的妇女再婚婚书,充分反映了旧时洛阳一带的婚姻习俗。
其中的两份婚书订立于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是康庄村两户姓宋、姓翟的人家为子女订婚时相互交换的庚帖。其中女方送给男方的称“女命庚帖”,男方送给女方的为“男命庚帖”。这种庚帖用装饰精美的红色纸张写就,宽约1米,高约30厘米,上面行文格式非常严谨,从前到后,依次具明订婚男女的姓名、籍贯、排行、生辰八字等,每一方的曾祖、祖、父三代的名讳,也要在庚帖上写明。这种庚帖用词讲究,抬头、结尾部分通常都有“百世芝兰”、“千年好合”等吉祥祝福用语。对介绍、促成男女双方婚姻的媒人姓名,庚帖上也写得明明白白,称之为“冰人”、“大月老”,颇有典故。
与上述两份初婚婚书的喜庆相比,本次征集到的两份再婚婚书让人看了感到非常辛酸,充分反映了旧时再婚妇女地位的低下。这两份婚书的立字人均为前夫亡故的妇女,一个姓石,一个姓董,连名字也没有。她俩在丈夫亡故后,因为家庭贫困,无法过活,只好再婚嫁给他人。可是在此过程中,前夫家人却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只有收到了她俩的50串“身价钱”、“聘礼”,才允许其各自改嫁。
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介绍,婚书是旧时的一种文约,是婚姻当事人持有并作为婚姻证据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种类比较多,根据礼仪程序,有庚帖、定书等。他们本次收集到的这些婚书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对于研究河洛地区的传统婚俗具有重要价值。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倾国倾城”之洛阳“二鬼摔跤”迷醉央视剧组
- 下一篇:刘禹锡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