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四川营与女将秦良玉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的北面,有一条名叫四川营的胡同。这是一条东西方向的街巷,南头直达骡马市大街,北头与棉花胡同上七条相接。四川营的西面有几条呈东西方向的横胡同,与四川营相交,名称从棉花胡同头条排列到七条。
北京城里竟会有叫四川的地名,显见和四川有关系。
的确,这条胡同不但与四川有关系,而且关系还相当密切。原来它是明朝一位从四川千里迢迢赴京来保卫京城的女帅秦良玉驻过兵的地方,应该说,这是四川人民对北京无私援助的见证。
秦良玉是四川中州人,家中有习武的传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孩秦良玉不但知兵书善阵法,而且深明大义,具有爱国情操,是位难得的文武双全女帅才。大明王朝派到四川的宣抚使马千乘对这位川家女儿十分仰慕,向秦家提婚,愿结秦晋之好。秦家也很看重马千乘,于是两人婚配。婚后夫妻二人互敬互爱同心同德,在当地训练出一支作风顽强的子弟兵,被人称作“白杆军”。 为什么要叫白杆军呢?是因为这支军队使用的长矛十分有特色,是把削去皮的木棍做成长矛杆,再在顶端的矛头旁安装一只铁钩,木杆的尾部安上一个铁环。这种特制的长矛,作战时可用做杀敌武器,行军的时候又是爬山的工具。四川山多路险,行走困难。白杆军在爬山越岭时,遇到难以攀越的路段,一个人先攀上去,然后伸出长矛,去接下面的人。下面的人用长矛的钩子钩住上面人长矛的环,相互帮助越过悬崖峭壁。这样行军迅速,常可出奇不备,制敌于胜。
秦良玉命运多舛,正当她与丈夫同心协力在四川安定人民,保护家乡时,马千乘不幸遭受谗言,被捕人狱,冤死狱中。鉴于秦良玉的才能,朝廷便授命秦良玉接任丈夫的职务为四川宣抚使。
这时,女真已在东北崛起,多次越过长城骚扰中原。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女真大败明辽东守将,战局危机。王朝不得不调各地地方部队开赴前线,远在四川的秦良玉也接到调令,为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业,她不计较丈夫的屈死,率领兵将披星戴月,北上抗击女真。
交战中,秦良玉和她的亲人以及白杆军子弟兵们,以四川人民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的精神击退了女真,使北京转危为安。在这次勤王行动中,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英勇献身,她的弟弟和儿子身负重伤。
11年之后的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女真又一次大规模进犯中原,大明王朝危在旦夕,祟祯帝不得不又一次调动全国部队抵抗。秦良玉第二次率领部队亲赴战场,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恢复了北京周边的滦州、遵化等四个城又一次捍卫了北京。
崇祯帝非常欣赏这位四川女将,赠诗赞到:“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不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感谢这位身着亲手刺绣锦衣征袍、文武双全胜过男子的女英雄。
秦良玉北上勤王进驻北京城的地方,就被称作四川营,以后形成了胡同。
北京秋冬季节的气温很低,秋天要穿夹衣,冬天需穿棉衣。四川营在北京驻扎时,为解决战士们越冬的衣着困难,秦良玉命令战士自力更生,自己动手纺棉花,织土布,絮棉衣,乃至在四川营附近留下“棉花胡同”地名。人们钦佩这位杰出的女性,曾写诗颂扬:“金印夙传三世将,锦旗孚认四川营。至尽秋雨秋风夜,隐约征声杂纺声。”在瑟瑟秋风秋雨深夜里,隐隐约约的铜征声中混合着细细纺线声,展现出非常感人的一幅军营纺织夜景图画。
秦良玉是四川人民的骄傲,后人在北京南城虎坊桥附近的四川营驻扎地建造会馆,来祭祀这位家乡女英雄。会馆设有祠堂,堂内有秦良玉身着战服的画像——后来被保管在北京市文物局内,祠堂外横匾上有“蜀女界伟人秦良玉驻兵遗址”几个大字。
北京人民永远感谢四川人民对北京的援助,永远感谢四川人民的女儿——秦良玉。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