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胡同道仓趣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朝阳门内北小街的路东,紧贴着马路,有一道高墙,围出一个极大的院落,这就是历史上米仓的遗存基址。
当年这座米仓,在咱们北京可是一座特别有名的大仓。它每边的长度足有一里多地,四个大仓使用一个仓座,东面的叫南新仓,西面的叫富新仓,北面的叫兴平仓,南面的为旧太仓。后来因为叫着麻烦,把仓名简化了,全都以仓门的方向来称谓,就有了南门仓、北门仓、东门仓和西门仓。跟着环绕着这座大仓形成了街巷。除了西面因为有南小街,没改名称外,其他三面,都采用仓的名称作为胡同名称,这样就有了南门仓胡同,北门仓胡同和东门仓胡同。
南小街的这个四面开门的仓是存储由南方云过来的俸米,以供应政府官员食用。这就有了故事——
清代时,朝廷百官凭着米票,到这里来领取政府配发给自己的大米。领米领出了怪事。官员们几乎都不吃领回去的米,反过手低价卖给京城米店,然后再从米店买高价米吃。领了卖,卖了买,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其实这里有难言之苦。
原来是仓里的官员与米店的老板勾结在一起,做投机生意。仓官把米掺上黄土—— 北京黄土好找,就地挖坑就能铲出黄土。把黄土扬到仓米上,再洒上水,就成了裹黄土的米了。想一想这米牙碜得还能吃吗?所以朝廷百官领了米之后,不得不贱价卖给米店,然后再从米店买干净的米吃。米店干赚,仓官从中分赃。有的官员因为深知内情,索性根本不来领米,这份米也就乐得被仓官收下,卖了钱,落进自己腰包。
仓官真是了不得,连朝廷命官都敢坑。
据《 光绪顺天府志》 记载,北京当年有粮仓17 座,包括前边说到的这四座,这些粮仓主要分布在城的东部。
像禄米仓,在朝阳门内南小街。它有三座仓门,均朝南开,门前那条东西方向的大胡同就称禄米仓街。正对着这三个仓门形成三条南北方向小胡同,分别称作东、中、西龙凤口。
海运仓在东直门内南小街宋姑娘胡同,也在南小街的路东。宋姑娘胡同后来改称颂年胡同。海运仓也成了胡同名,就叫海运仓胡同,西口直抵南小街。
北新仓,在海运仓的对面,也就是东直门内南小街的路西,距离北新桥很近。后来也成了胡同名称,叫北新仓胡同。
太平仓,在朝阳门外南城墙根。这个仓因为靠着护城河,特意建了一个水门。河水哗啦啦由水门流淌过去。
恩丰仓,在东华门内,是专供皇室消耗的。
内仓,又名火仓。在皇城内,大清门里东朝房,仓门朝东开,门正对着户部。十几个仓,仅这个仓不受仓场侍郎管辖,而是由户部直管。所蓄之粮,由各粮仓提供。专门供给皇家喇嘛寺的喇嘛和皇家各坛庙的太监食用。
火仓对面,即西朝房的位置上,建有木仓。门向西开,对着西皮市,专储柴炭。有这么两个带着“火”、“木”字样的仓相对峙,当时被称作“东火西木”。与五行不符,因为五行讲的是“东木西火”。
裕丰仓:在东便门外,雍正六年建。
储济仓:在东便门外裕丰仓北。雍正六年建。
万安仓:在朝阳门外北城墙根,雍正元年建。
安东仓:旧万安仓改为万安西仓。
本裕仓:在德胜门外清河,康熙十五年建。
丰益仓:在德胜门外安河桥,雍正七年建。
以上这些仓都被称之为京仓,另还有两个通仓,建在通州。
1900年以后,通惠河停止潜运。南方来的粮食由铁路转运,为方便粮食运人仓,曾经在东便门外,跨通惠河筑桥修建铁路,火车直达城墙根下的太平仓。直到1921 年,粮仓被改作别用,铁路便也跟着作废。
仓虽然已经随岁月逝去而不复存在,但不少仓的名称却作为胡同的名称保留在北京的地名里,让人们重温着仓的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