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儿胡同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地标的印象
鸦儿胡同东部与烟袋斜街隔小石碑胡同相对。明朝时,称为广化寺街,因为胡同中有广化寺而得名。清朝时,称为鸭儿胡同,民国时期始称鸦儿胡同。据说是由于胡向临接后海北沿,是“沿儿”的音转。
胡同里面基本上都是普通的民宅,没有什么太大的宅院,胡同31号是广化寺旧址,清末曾经在此筹建京师图书馆,即今天国家图书馆前身。
流年的风景
鸦儿胡同6号院是萧军先生故居,院子里有一座砖木结构的小楼,萧军曾经就住在这小楼的二层。萧军先生的很多文章末尾注明着“银锭桥西海北楼”,其实,海北楼就是他为自己书房的命名。
萧军,原名刘鸿霖,生于1907年,辽宁省义县人。他年轻时当过兵,受喜好文学的朋友影响走上了文学道路。后来,他进入《国际协报》做了一名记者,并在此时结识了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萧红。193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代表作《八月的乡村》,鲁迅先生亲自作序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萧军惨遭迫害。“文革”的时候,萧军的住房被占,他只能用一小处储物间来当自己的书房,那个小地方也就是被他戏称为“蜗蜗居”的所在。今天,我们亲临故居的时候,仍然能够在小楼的墙壁上看到一个月牙形的缺口,那就是当年萧军通风的地方,里面便是“蜗蜗居”。
海北楼下,苍老的身影走过,散淡的闲情,充满生活的颜色。这便是什刹海的风味。
古色北京的朴美,注定也会拥有那份朴素的历史和浪漫的情调。叫卖声,三轮车的铃档声,风声落叶之间的鸟鸣,述说着临水一方的前世与今生。
【来源:网络整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