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白米斜街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地标的印象

白米斜街在明朝时就已存在,相传是过去胡同中有白米寺的原因。胡同东口在地安门外大街,胡同不算宽敞,也比较曲折。胡同不是典型的横平竖直,但房屋和院子还是尽可能的建成了坐北朝南的样式。
白米斜街里很安静,和胡同外的大街完全不同,有种幽幽的感觉。

流年的风景

胡同11号院是张之洞故居。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生于1837年,16岁中举,27岁中进士,继而进入仕途。1898年,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主张。
在百年后的今天,张之洞的故宅仍然屹立于什刹海之滨,苍老的雕栏,斑驳的门窗,注视着世间的沧桑和人世百态。在腐朽的清王朝末年,历史环境造就出了张之洞的大局风范,却换不来真正的国之振兴。一个制度一个时代的衰亡在思想没落的年代是不可避免的,当年的洋务运动和同样没有获得成功的戊戌维新一样,都选错了对象,毕竟依靠皇权已不再可能。作为不可回避的历史,张之洞也曾镇压过起义、反对过维新运动,毕竟他还是一个以忠君为本的年代里的大臣。张之洞力主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但他在工业、教育等领域进行的多方面的改革仍然成了后来者的动力之源。所有这些,对于今天来说,都已是历史注定的事实。
站在张之洞故居门前,遥想当年的岁月,体味百多年前的往事,感动和无奈充斥在头脑的深处。
后来,著名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也曾经住过这里,然而今天,无论是张之洞还是冯友兰,历史的痕迹已经淡化以至零星,只有建筑依然,虽然老迈,但又确实把往事凝结在了砖瓦木构之间。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