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油漆作胡同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油漆作里的中国“天子”洋教师

北京地安门大街路西,有条油漆作胡同,当年就叫油漆作。

这是条胳膊肘形的胡同,它的东口在地安门大街,北口在西楼巷。两个口不相对,就是因为胡同在半截的时候拐了个直角弯。这条胡同的一号,曾经居住过一位特殊的人物:逊清帝小朝廷溥仪英文教师庄士敦。庄士敦的全名是,约翰斯顿· 雷金纳德·弗莱明· 庄士敦,一大长串。这位英国人士,是苏格兰人,获得过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大学毕业以后来到中国,先后在香港当过英国总督的私人秘书,又干过辅政司,后来到天津威海卫任过行政长官职务。1919 年3 月,经由李鸿章的公子李经迈介绍,被清室正式聘为外语教员,进人到北京紫禁城给已经逊位的14 岁的小“皇帝”溥仪当英文教师。当月4 日在毓庆宫举行见面仪式,先进行君见外国使臣礼,由庄士敦行鞠躬礼,“皇帝”起立握手。然后再进行拜师礼,由 “皇帝”学生向庄士敦鞠躬。由此中国“天子”正式成为庄士敦的学生,洋大人庄士敦也正式成为溥仪的教师。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庄士敦不仅教授小宣统英文,而且用西方的绅士礼节、生活方式甚至西方的思维方式教育小“皇帝”,有意无意地用西方文化感染熏陶着中国这位退位的少年君主,使身居封闭式禁城的少年了解了外部世界,接触了远比王朝宫廷生活先进的世界文明。

在这种文明的影响下,小“皇帝”在紫禁城率先剪掉了猪尾巴式的小辫子。从民国二年(公元1913 年)开始,民国的内务部就多次来函,敦促小朝廷剪掉那条代表封建王朝的脑后小辫,小朝廷内务府无动于衷。倒是庄士敦对“猪尾巴”的讥笑,把“皇帝”的小辫子笑掉了。溥仪毫不犹豫地把“猪尾巴”铰下去。如暴风席卷,朝廷内外立马儿“奉旨”铰掉了数千条辫子。

洋教授赢得了“皇帝”学生溥仪的信任。这位中国通,在中国待了30 年,他仰慕中国灿烂文化,惋惜末代王朝的覆灭,对溥仪充满了同情。庄士敦对自己的这位中国皇帝学生非常关切。有一回,在学习中,庄士敦忽然发现,每次看时间,溥仪都要习惯性地转过身去看后面嵌在板壁上的大自鸣钟。那钟盘面有六尺直径,指针有成人的胳膊长。太监上发条的时候,得走到墙壁后面去转动汽车摇把似的部件。放着前桌上的小钟不瞧,而费力回身看大钟。细心的庄士敦便奇怪地问自己的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溥仪答道:“我看不清楚那个小钟。”

庄士敦敏锐地觉察出:皇帝学生的眼睛很有可能近视了。他把这个严重的问题报告给了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内务府大臣、皇帝的汉满文老师和他的四位皇阿娘。不料,前者听了满不在乎。后者中的端康太妃(瑾妃)则坚决反对让外国医生检查皇帝尊贵的眼睛。

庄士敦针锋相对,坚持说,如果不允许他请一位北京最好的眼科专家为皇帝检查眼睛,那么他到年底就辞职不干了。听到这种“威胁”,害怕得罪洋人的秉性,使醇亲王和内务府才同意眼科大夫。得到“王公朝臣”认可,“天子”溥仪于是宣布,) 的眼睛问题由庄士敦全权处理。

这年(1921 年)11 月7 日,庄士敦以胜利者自居,请了协和医院的著名眼科大夫检验了溥仪的眼睛,并为他配了一副眼镜。

溥仪戴上眼镜后,感觉良好,很快就离不开了。不仅接国“大臣”们时戴着眼镜,就连照相或请洋人给他画像时,他正襟危坐,照戴不误。眼镜,使中国的这位“天子”看清楚了世界。

不过溥仪对他的这位导师的待遇也不薄,给他的每月俸禄是1000块大洋,赏他乘坐二人肩舆进入紫禁城,肩舆和轿夫由宫内配备,导师不必自己掏钱。还赏赐了这位外国人二品顶戴和貂皮褂。溥仪大婚时,又赏庄士敦头品顶戴,使这位洋大人成为小朝廷中的一品大臣了。在听到庄士敦抨击皇朝乱杀人的特权后,这位幽默的年轻“天子”派太监给庄士敦送来一把“尚方宝剑”,并且传圣旨说:他的特权是可以用这把宝剑杀掉任何人——庄颁敦当然没杀。

为了离溥仪近些,小朝廷的内务府在地安门大街的油漆作租了一套四合院给独身的庄士敦居住。庄士敦非常喜欢这套中国瑞庭院,亲自动手把它布置得充满北京文化色调。宅院门洞里有四个红底黑漆字的。“门封”: “毓庆宫行走”、“赏坐二人肩舆”, “赐头品顶戴”、“赏穿戴膆貂褂”。室内的家具同样全套中式桌椅案榻,条幅字画。

宅院的租金由内务府出,到后来,内务府掏不起房租,被出租人不断催促。内务府不得已,准备在路西的吉安所给庄士敦弄套房子,搬出油漆作。没等事情办妥,溥仪便被轰出了紫禁城,庄士敦的住宿问题也就不了了之。

不过除了油漆作以外,得到溥仪应允,庄士敦在别处还有三处住宅:紫禁城里的御花园、颐和园里的谐趣园和卧佛寺的樱桃沟。后者属于庄士敦的时间要长久了许多。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