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塔胡同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砖塔胡同说砖塔
砖塔胡同位于西城,在羊肉胡同南,这是一条明代规划北京城时产生的古老胡同。砖塔胡同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是目前北京遭到破坏较少,风貌保存较好的胡同之一。位于西四牌楼附近,砖塔胡同这一名称,来自于矗立在胡同中的一座青砖古塔,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万松老人塔的精确塔龄已不可考,但根据史料推断,可以肯定在六百年以上,而砖塔胡同的年龄亦应与此相仿。明人张爵所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清人吴长元所著《宸垣识略》(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均把砖塔胡同作为京城古迹加以收录,由此亦可以推断砖塔胡同历史之久远
说到砖塔胡同,就不能不提到那座砖塔。它是一座原七级后加高到九级的密檐砖塔,是仅存到今天的坐落在市区的惟一的一座砖塔。早在元代《 析津志》 就有文字记载,称它为“羊市塔”, 注明是“砖”。证明元代时,此塔还在羊市内,旁边很可能尚未形成砖塔胡同。
羊市砖塔是为一位法名“行秀”的老僧建造的。行秀高僧自称“万松野老”,饱读诗书,博学多才,著有《从容集》 《万寿语录》 《 释氏新闻》 等,又善抚琴。蒙古破金,尚未建立元朝时,老人居住在原中都燕京城内的从容庵,收中书令耶律楚材为徒三年,教诲其徒曰:“以儒治国,以佛治心”。耶律楚材是燕京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在辅佐成吉思汗时,秉承“以儒治国”方略,使这位大汗减少对人民的杀戮,因此他与万松老人心心相印。
万松老人逝世后,被葬于燕京北郊,建塔曰“万松老人塔”。就是后来位于羊市的这座砖塔。
元大都建成后,砖塔被圈进新城,成为城中塔。万松老人生前虽然是位受人尊敬的高僧,但身后掩埋骨殖的砖塔,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损坏。明代时,荒草已长满塔顶,小买卖家围绕着塔身建了一个小酒店,砖塔每日里被酒气食品气味团团熏绕。直到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另一说是在三十三年,一位名叫乐庵的和尚路过这里。他是佛门子弟,当然门儿清这砖塔是干什么用的。为将老前辈的安宁之地从不安宁的困境中解救出来,他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募捐化缘,凑了一笔费用,把砖塔—— 这座老和尚的安息之地从酒食店主人手里赎了出来。为防止砖塔再一次沉沦,乐庵和尚一改游僧前尘,在砖塔定居下来。<!--?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斗转星移,到了清代,万松老人塔又一次陷人囹圄,又被人囚进住宅中,直到乾隆十八(公元1753 年)年,才获救,并交了好运,收归“国有”,成了皇室家产。
不料到了民国时代,砖塔又一次倒霉。这回是被一家羊肉铺占了,砖塔塔院成了羊圈了。杀生取羊命,全在万松老人塔鼻子底下进行。
直到一位交通总长叶恭绰发现了这一悲剧,心中大为不忍,他和几位文物爱好者,自发组织起一个叫做“万松精舍”的团体,为万松老人古塔“请愿”。请求市政府首脑京兆尹李垣把万松老人塔从卖羊肉的手里收回来,交给万松精舍管理。当时,清政府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万松塔作为一份有主的财产还属于人家清朝皇室的。于是李垣经与清室内务府官产处协商,这才于民国十六年(1927 年)办妥了财产转移手续,发给万松精舍一份《留置证书》 和由财政部颁发的《 京字第124663 号》 执照,同意由他们管理,但所需维修及日常支出的费用均由万松精舍负责。
万松精舍筹措资金,终于把这座历经三朝数百年历史之久的古塔,从那个叫做桥洪的羊肉铺手里解救出来,为后人做了一件大好事。
这种有人关心有人管的乐观状况并没有长久地维持下去,几经动荡,这中间又经过日寇侵占涂炭北平城的悲惨时期。到了那个世纪的40 年代,砖塔的小小院落又成了一家私人牙科门诊所。直到北平和平解放后的1950 年,万松精舍的旧人叶恭绰几位终于坐不住了,又一次向新政府提出,由国家出面保护这座历史悠久的古砖塔。从此,万松老人塔收归了国有。20 世纪90年代后,砖塔成为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一直保存至今,因塔而得名的砖塔胡同也一直保留至今。
【来源:网络整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