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总理衙门为何建在东堂子胡同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据清宫档案记载,清廷视总理衙门为军国要地。为了保证国家机密不被泄露,筹建总理衙门时,曾一度在紫禁城内选址。由于考虑到署内的外事往来频繁,让外国人出入于宫禁之地,显然不合体统,后决定选址在离皇宫不远的东堂子胡同,由皇帝身边派出军机章京到总理衙门兼职,往返于宫内军机处与城东东堂子之间,定期将机密文件转送宫中。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北京东堂子胡同的一个铁钱局旧址内宣告成立

近代以前,闭关自守的清政府从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涉外活动主要限于接待贡使和商贸往来,分别由中央的礼部、理藩院,以及地方的督抚大员等兼管。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并进行一系列的商约谈判,中外交涉事件日见纷繁。为了专一其事,协调与各国的关系,清廷办理战后“抚夷局”的恭亲王奕讠斤等上书,提议创设一个专办“夷务”的外事机构,名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请“另给公所,以便办公”。

正在热河避暑山庄避难的咸丰皇帝将该奏折批交议政王大臣讨论,并于1861年1月20日密谕批准。咸丰帝在关于设立总理衙门的谕旨中,指派恭亲王奕讠斤、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管理衙门事务,由礼部颁给钦命关防,并通令选拔西语人才入署当差,奖励八旗子弟学习外语。1861年3月1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北京东堂子胡同的一个铁钱局旧址内宣告成立。

总理衙门从筹备人到正式办公仅用了50天时间,在内忧外患国用拮据的条件下,这个昭示中外的国家机构,其门庭已远不及以往各衙署那样铺张奢华,整个筹建过程体现了简朴与高效。

■除将大门酌加修改,其余则因陋就简稍做整理,较各衙门旧例大为裁减

恭亲王奕讠斤在向皇帝报告工作进展情况的奏折中写到,东堂子胡同旧有铁钱局公所,分设大堂、司堂等,其大门是旧式住宅结构,如不改成衙门形式,外国人往来会晤,形象不够壮观,且有失尊严。除将大门酌加修改,其余则因陋就简稍做整理,较各衙门旧例大为裁减。据记载,衙署全部职员80余人,每月的办公经费仅有300两白银,院内门窗全是自己动手糊饰,这里的办事效率超过当时辅佐皇帝的中枢机构军机处。

在筹议机构职能时,恭亲王等主张

地方要务可一面奏报皇帝,一面报告总理衙门,咸丰帝则最后决定,各省外交机密仍先报告军机处,然后录送总理衙门,从而保证了军机处的绝对地位。这是咸丰借口旧制,有意限制总理衙门权限,不让其与各省直接发生联系,以防侵越皇权的策略。

总理衙门因外国人入侵而设,其建立之初,实际是一个应付时局的临时机构,朝野内外无不确信国家富强即会裁撤,甚至认为“一日衙门尚存,即一日国光不复”,显然当时的国人并不懂得什么是外交。实际上,随着中外交涉事件的增多,总理衙门作为当时惟一的对外机构,除办理外交与通商事务外,职权范围很快扩展到铁路、矿产、邮电、海防、关税、制造、传教、学校等各项新兴领域,变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洋务衙门”,其在清政府中的作用越发举足轻重。

■就在东堂子胡同的旁边,有一条名为外交部街的胡同,它曾是新中国外交部的所在地

1862年,专门传授外国文化和科学的同文馆在京师正式开办。这是我国最早的外国语学校,直接隶属于总理衙门,后并入京师大学堂,在北河沿一带买房建舍。1875年8月28日,总理衙门派出清政府第一个驻外使臣———驻英公使郭嵩焘,由此,郭氏成为中国驻外使领第一人。其后所派驻使逐年增加,直至清末达到15个国家、10个使臣。

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明谕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名列中央六部之首,管理大臣皆享有丰厚的俸禄。作为清末政治变革的重要标志,外务部的地位比起当年的总理衙门更加显赫一时,大量的洋务实业活动继续从这里发起。

1906年,外务部设立储才馆,这是培养外交人才的专门学校。1909年,外务部游美学务处筹建的游美肄业馆,即是清华大学的前身。人们可以看到,就在东堂子胡同的旁边,有一条名为外交部街的胡同,它曾是新中国外交部的所在地。两条看似平常的街巷,一边是民族磨难的历史,一边则是国之富强的起点。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