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三不老胡同与郑村坝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狭窄、拥挤的德内大街终于要拓宽了。街旁600年的古槐都有国家保护的编号牌,想来应是予以保留的。与古槐同岁的,还有一条三不老胡同。它东西走向,东口在德内大街,向西穿航空胡同可达新街口南大街。笔者数次到三不老胡同探访郑和府邸的具体位置。一位老者指着胡同东头路北的一座红砖楼,很有把握地说:“郑和府就是这个位置。早先没盖楼时,有个挺体面的院门,里边好几进院儿,后门开在北头儿的簸萝仓胡同。”
  北京老胡同多,名称变化也大,比如航空胡同,清时叫噶噶胡同,民初叫禁衙街,上世纪30年代改称航空胡同。这种胡同名称的变迁,有其历史原因:民初有禁卫军衙门建此,后来驻进北洋政府的航空署,胡同名儿也跟着改来改去。三不老胡同明朝就有,在明代成书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和现代学者侯仁之编制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上,它都叫“三宝老爹胡同”,清朝时叫“三伯老胡同”,民国以后叫“三不老胡同”。这种胡同名称的改动,属北京地名语流音变现象,是口头传说过程中丢字丢音的特殊情况,即“三宝”音变为“三不老”,而“爹”字丢失。其实在明朝“三宝老爹”的指向是很明确的:“老爹”是当时人们对太监的尊称(明初“内官”地位很高者才能称“太监”),“三宝”特指“马三宝”,即世界著名航海家、明朝太监郑和。
  三不老胡同的郑和府邸建于何时?有文章说是在“随燕王就藩”时,也就是永乐年以前。笔者以为这与明史和郑和的经历不符。燕王朱棣夺侄皇位大体经历了四年时间,永乐元(1403)年才在南京正式称帝。此时的北平虽改北京,但却处于战后恢复时期:移民迁户、修路盖屋、休养生息。永乐五年准备迁都,永乐二十年北京城的建设才有了模样,“永乐二十一年,秋七月,辛丑,皇太子监国。壬寅,发京师。”(《明史·卷八》)此前的北京,只是永乐帝北巡、北征的行宫。作为皇上近侍的郑和绝不可能先于皇上、皇太子在北京建宅造府,何况自永乐三年始,郑和在二十多年间七下西洋,其间筹备航海和起航都是在南京。《明史》有“永乐二十年,壬寅,郑和还。”记载,此其第六次远航归来。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在宣德六(1432)年,间隔近十年。所以,三不老胡同的郑和府邸最有可能的建造时间,是在永乐二十年到他病逝海外前的这十年间。还有文章说北海后门东边的“恭俭胡同”(明朝“内官监”衙门所在地)是当年郑和办公的地方。此说也缺乏史实依据。因为明朝在京官置的全面设置起于明宣德年间,直到正统年间才陆续建宗人府及吏、户、兵、工部等中央机构,到嘉靖年修了外城,京城的官署选址和配置还在调整中。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