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总布胡同的百年沧桑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说起胡同,北京人的脸上总会带出一种异样的神色。因为30岁以上的北京人有多一半是在胡同长大的。远了不说,20年前,70%以上的北京人是生活在胡同里的,即便是一些机关或宿舍大院也是坐落在胡同里的。头几天,我到电视台做节目,说了一句话:“胡同是北京人的根,四合院是北京人的魂。从某种意义上说,胡同已不仅仅是北京这座城市的建筑象征,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典有故,随着城市的改造和发展,一些老胡同正在消失,而保留下来的胡同已被视为历史文化遗产,对这些胡同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应该说迫在眉睫,因为住在胡同的老人还在,一些胡同历史的见证人还在。抢救或者说从他们那里挖掘一些历史文化掌故还来得及。这需要慧眼,也需要有耐心。眼下,正在东城区西总布胡同小学内举办的“总布胡同今昔展”,可以说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总布胡同是一条有数百年历史的北京老胡同,明朝属明时坊,因总捕衙署(相当于现在的市公安局)设在这条胡同,所以叫总捕胡同,总捕这名儿不好听,以后改叫总铺胡同。清朝四九城的胡同分属八旗管辖,这条胡同属镶白旗,乾隆时整顿地名,改叫总部胡同,清末宣统年间,改叫总布胡同,并且以朝阳门内南小街为界,将总布胡同一分为二,南小街以西叫西总布胡同,以东叫东总布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忠厚里、小丁香胡同并入东总布胡同,胡同名一直沿革至今。“文革”时,东单北大街一度改叫瑞金路,西总布胡同改为瑞金路八条。“文革”后恢复原名。离东总布胡同东口不远原来有条南北走向的城隍庙胡同(因胡同里有座城隍庙而得名,现庙已毁),民国36年(1947年)改叫北总布胡同。所以,现今的总布胡同应该说是3条胡同。总布胡同在京城是很有名的胡同,一是这条胡同很宽,有8米多,能走公共汽车,现在24路公共汽车就走这条胡同,这在北京的老胡同中并不多见。二是这条胡同很长,西总布长723米,东总布长631米,全长1354米。三是这条胡同大宅门比较多,据统计比较规矩的四合院,占80%以上。而且这些老四合院至今保护得相对完整。四是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在这条胡同发生。正是有这些特点,近代史上的一些名人在这条胡同留下了历史足迹。据粗略统计,有近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住过这条胡同。而且在北京的近代史上有几个“第一”。

  目睹了历史沧桑巨变

  考证总布胡同的历史可知,这条胡同的宅院是清末以后才形成规模的。清末朱一新编撰的《京师坊巷志稿》中,“总铺胡同”条有如下描述:“铺俗讹捕,或讹布。有元贞观。燕都游览志:东院在总铺胡同东城畔,昔日歌舞地,今寥寥数家如村舍,兼之人掘土为坯,满目坑堑,从寒烟衰草中,想走马章台之盛,邈不可复寻,犹记旧游有陈家园。郝家亭子,树石楚楚,并无存矣。”文人笔下的总布胡同透出几许荒凉。1900年以后,由于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形成,带动了王府井、东单一带的繁荣,总布胡同以及东单北大街的若干条胡同才有了大的变化。西总布胡同目睹了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1900年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在西总布胡同西口,不服清军巡逻盘查并开枪挑衅,被清军巡逻兵领队恩海击毙,由此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导火索。后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服于侵略者的压力,通过外交途径向德国赔礼道歉,并在西总布胡同西口,建了一座汉白玉牌坊“克林德碑”。1918年,“一战”结束,各战胜国议定把这座铭记着中国人耻辱的碑改名为“公理战胜”坊,迁到中山公园内。1953年在北京召开亚太和平会议时,决定把这座石牌坊改名“保卫和平”坊,由郭沫若题写坊额。西总布27号是原李鸿章公祠。这是清代京师惟一的一处皇上批准建的汉人官吏公祠。现在祠堂仅遗留下两堵墙。1911年,由卢绮园任经理的玉泉山酿酒公司,在西总布胡同17号生产出啤酒和汽水,这是京城第一个啤酒汽水工厂。1913年,家住东总布胡同的时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的周自齐,捐资修建了总布胡同的柏油马路,这是在史料上能查到的京城第一条柏油马路。北京最早的电车公司1921年6月成立,1922年租用京城警察总监吴炳湘在西总布胡同11号的宅子为办公用房,即北京第一家电车公司办公地址,后迁到遂安伯胡同,11号院现在是西总布胡同小学。东总布胡同53号院,是中国作家协会最早的办公地址,这个院当初是大汉奸、时任北京铁路局长陈觉生的宅子,后来成了警察署的办公地点。解放后,成立中国文协,在此办公并设有宿舍,丁玲、周立波、张天翼、邵荃麟等文人名人在此居住过,现为国家某机关办公用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诸多历史文化名人在此居住过

  北总布胡同长394米,胡同不大,却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中外的“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就发生在这里。赵家楼因何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四川内江举人赵梦镜在贡院考上了进士,后来当上了文渊阁大学士,在此地建宅并在花园的假山上建了一个亭子,远远望去像一个小楼,所以人称赵家楼。另一说是有个赵姓大户,在此盖了一座三层小楼,胡同因此得名。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住在前赵家楼胡同1号,此宅的外墙即在北总布胡同,他的宅子有50多间。北京学生为抗议签订卖国的《巴黎和约》,到曹宅示威抗议烧了11间半房,并痛打了章宗祥,由此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在北总布胡同原有一所东省铁路学堂,1912年改为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免费入学,瞿秋白在1917年考入俄文专修班的第二届甲班。1919年,俄文专修馆的学生推举他为学生代表,领导学生参加了“五四运动”。后来俄文专修馆改为北平大学俄文法政学院,日伪时期改为北平艺术专科学院,日本投降后,改为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徐悲鸿任校长,他家也住在这里。现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北总布胡同32号,原来是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图书馆,1950年,由时任出版总署署长的胡愈之领衔筹建。后改为中国版本图书馆。北总布胡同2号院,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用建协和医院的余料,为其父母建的宅子,后来归一日本官僚居住,日本投降后,此宅为军调部国民党代表驻地,后来归国民党第11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居住,解放后先后住过几位名人。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北总布胡同24号院,1930年到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此居住。他们是应朱启钤先生之邀,筹办中国营造学社,搬到北总布胡同的。

  现在这里已成大杂院。

  在总布胡同住过的名人很多,如北大的老校长、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当年住在东总布胡同32号。著名逻辑学专家金岳霖当年住在梁思成家的后罩房,北总布胡同12号。著名美籍华人学者费正清于1930年到1936年在西总布胡同21号住了4年,并在这个院结的婚。著名学者陈岱孙,住东总布胡同64号。现在西总布胡同8号,李宗仁先生回国后一直在此居住,此前住过李济深先生,在此之前住过国民党上将李弥。班禅大师生前住在东总布胡同57号,此宅之前住过沈钧儒先生。东总布胡同60号,最早是大酱房,后来是中国作协宿舍,萧乾、赵树理、张光年、严文井、罗烽、白朗、陈白尘等作家先后住在这个小院。现收入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本里的散文《枣核》,就是萧乾在这小院写的,那棵枣树依然还在。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小时候也在东总布胡同生活过,她曾写文章回忆这一段生活经历。她那时住在外祖父廖凤静家,廖凤静是廖仲恺的哥哥。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画家董希文的大型油画《开国大典》是在西总布胡同74号院完成的。董先生住大雅宝美院宿舍,《开国大典》的初稿在大雅宝画的,后来因油画太大,画室摆不下,他只好搬到姐姐家继续创作。在总布胡同住过的历史文化名人还有孔祥熙、张学良、张澜、王首道、龙云、史良、李德全、李烛尘、钱昌照、郭小川、陆定一、史迪威等。

  胡同这个文化“金矿”真有的可挖

  由于总布胡同西口是东单北大街,中部是南小街。所以还与京城的商脉相连。您现在在东总布西口路南的一个石门楼上,还可以看到“宝成当”3个字。这是一家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当铺,东家姓赵,原在顶银胡同开押当。顶银胡同挨着贡院,从前贡院的贡生参加科考,一时手里缺钱,便拿手上东西押给当铺,顶银子花,胡同名由此而来。当时这一带当铺比较多。西总布胡同口有个宝善堂,东总布胡同口有个宝泉堂,这是两家老字号药铺,掌柜的都姓张。宝善堂在老北京电台常做广告:“万灵筋骨膏,张氏追风丸”。西总布胡同西口的“德昌厚”食品店也是一家老字号,王府井百货大楼著名售货员张秉贵,曾在“德昌厚”由学徒到当伙计前后干了19年。总布胡同还住过4位名医,著名皮科专家、北医大第一任院长胡传揆当年住西总布胡同13号,骨科专家、积水潭医院第一任院长孟继懋住新开路12号,后门在西总布胡同。原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左克明,住西总布胡同9号,老人今年103岁,仍很健康。著名牙医张辅臣住西总布胡同甲33号。总布胡同在1999年建起了京城第一社区健身乐园,19年前,建起了北京第一个老年学校。今年被评为首都花园式街道。为了保护胡同,东城区今年在建国门地区投资80万元(街道办事处投30万,沿街单位出资50万)开展了精品胡同工程,采取“整旧如旧”的方法,对总布胡同和干面胡同进行全面整治,在此基础上,他们花了半年多时间,搞了这个“胡同展”。

  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太丰富了,像西总布这样有典有故的胡同很多,如果都照他们似的下工夫挖掘整理,不但会使正在居住或曾经居住过胡同的人,对胡同有亲近感和自豪感,也会对北京的人文历史做些贡献。更主要的是给后人留下点东西。北京的胡同像是个丰富的“金矿”,稍微挖几锹,就能挖出“金子”来。这话真是一点不假。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