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圆恩寺胡同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地标的印象
后圆恩寺胡同在交道口南大街路西。元朝时,胡同里曾建有圆恩寺,现在已经不存。后圆恩寺胡同由于建在过去的圆恩寺的后面,故而得名。胡同西部比较狭窄,而东部则比较宽阔,7号院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院内既有传统中式建筑,也有西洋风格的亭楼,中西合璧,非常壮观。在这个院子的前方不远,是茅盾先生的故居。
流年的风景
茅盾故居是一座很普通的四合院,院落低矮,建筑格局也很一般。
茅盾,原名沈雁冰,1896年出生,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他自幼受到比较开明的家庭教育,中学毕业以后,进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毕业后由于家境窘迫而辍学,随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
并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1921年,茅盾发起并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同年,他还担任了《小说月报》主编。他努力发展新文学,打击旧文学,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1932年,他完成了著名长篇小说《子夜》的写作,这部小说以作者深刻的观察和亲历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抗日战争时期,茅盾经西北到延安参观讲学,这期间写下的《风景谈》和《白杨礼赞》,是成为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白杨礼赞》影响尤大,“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精神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很早以前,就看过依据茅盾先生《林家铺子》改编的电影,若干年以后的今天,虽然没有重看那部影片,但仍然读懂了一种属于文字本身的情感。
一直认为,文字是有生命的,当我重读当年的岁月之后,这感觉越发地清晰,所谓记忆,当是生命的一种。
【来源:网络整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