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前街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地标的印象
法源寺前街因胡同在法源寺之前而得名。清朝时,称为白帽胡同、悯忠寺街,清末始称法源寺前街。
在法源寺前街集聚了历史和现实的种种组合,在法源寺门前的高大影壁下面,卖香火的小贩正在悠闲等待着生意的到来,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切都很平静。在法源寺的正前方,有一座硕大的影壁,非常壮观。前不久,法源寺前街的南侧被改为了通阔的广场,法源寺露在了南横西街上。
流年的风景
说到法源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其中主要兵力在幽州城内集结,然后由辽东至高丽,但是,却无功而返。太宗为了安抚军心,特意在幽州的东南角建筑寺庙,当时称悯忠寺。寺庙后来在明朝的时候改称崇福寺,清雍正年间改为了现在的法源寺。
1923年,印度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等人创立的中国讲学社的邀请,来华讲学。4月的一天,他在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陪同下,来到法源寺游览。
徐志摩,浙江省海宁县人,1896年出生,15岁时入杭州府中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沪江大学、北洋大学、北京大学,深受梁启超器重。他1918年赴美留学,攻读社会学,此后赴英国剑桥大学读政治,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后来不幸遭遇空难去世。
在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当中,他留下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的一夜》、《志摩的诗》,以蒙蒙的情感,书写于现代文学史上。
数年前,李敖的一本《北京法源寺》被出版商冠以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后来,古老的法源寺因这一本小说成为了知名。不过,我还是希望另外的那些历史痕迹能够自然地焕发出生机。
【来源:网络整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