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公用胡同15号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在市声喧嚣的新街口商业区,有一座幽深僻静的四合院建筑。它位于前公用胡同15号,是清朝著名的公用库。在前公用胡同西端悬挂的介绍牌上,有这样的记载:前公用胡同在元明两代属鸣玉坊,明代称供用库,因皇家外供用库在此而得名。清初音讹为宫衣库,民国时期改称前公用库。《顺天府志》中也有一些关于公用库作前后宫衣库的记载,而清朝内务府大臣崇子厚、民国奉系军阀傅双英也曾经先后在这里居住。
这座四合院前后三进,除了中路的三进院落之外,东西两侧也各有跨院。宅院的几位主人对宅院的建筑及其格局作过一些改造,中路正房两侧加开的圆形花窗就是主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的。目前这座四合院东路的两进院落保存基本完好,垂花门、抄手游廊及数间后罩房仍然保留。四合院中路和西路的前部为花园,中路园中有一堆石花坛,原移放在此的两个雕刻精美的上、下马石现已被挪回大门前摆放,花园的西部现在盖起了仿古建筑“民族艺术厅”。从中路的堆石花坛向北便是这座宅院的主体建筑—— 一座前出抱厦的五开间花厅,以前是主人宴请宾客的地方。花厅的建造别具匠心,抱厦采用卷棚廊,大气而不笨重,与前面的花园融为一体,建筑四面开窗,两侧是精美的圆形花窗,原来的前廊在民国时被推出,廊檐下两侧的“松竹梅”砖雕被“请”进屋内,砖雕的雕刻工艺精细,意境传神,保存较好。花厅抱厦两旁堆有假山石,两侧建有造型别致的月亮门。进入花厅东侧的月亮门便可来到后院。后院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四合院,较有特色的是它的西厢房与西院的东厢房相连,并且采用勾连搭式屋顶。从小院西行可进入整座宅院的西侧院落。西侧院落是一个前后三进的相对独立的四合院,上文介绍过的五开间花厅西侧的月亮门便是西侧院落的出入口。西侧的第一进院有五间倒座房与垂花门相对,“一殿一卷”式的垂花门外观尚好,只是卷棚略有残缺。垂花门两侧的看面墙上,嵌有什锦灯窗,一看就知道做过得体的修缮,只可惜垂花门的抱鼓石已经破损。进入垂花门是第二进院,院落面积、正房、左右耳房及东西厢房的开间均与东院相同,原有抄手游廊环绕全院,只是现在正房的“前脸”被推出,游廊无存。正房的后部有后罩房数间,是西侧的第三进院。
在北京带有花园的四合院一般多采用“西宅东园”(比如帽儿胡同婉容旧居)和“东宅西园”(比如北新华街张廷阁寓所)的建筑格局,而像前公用胡同15号这样,采用将花园置于主体院落之前的四合院格局,在北京并不多见。
前面介绍过,这座四合院曾经作过旧时的公用库,后又改为崇子厚、傅双英等人的私人住宅。可以试着分析,作为明清时期供应皇宫生活必需品的外设机关,这里的建筑应该具有严谨的规制和等级。在今天花园的位置,以前很可能建有房屋建筑,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变成了私人的宅院,原有的建筑被拆除(或毁于大火),宅院主人遂将此辟为花园。尽管这个花园没有亭台楼阁的点缀,只有大量的花草树木,但仍然可以在朴素而清新的庭院布景中体会出一种只有置身于其中才能感觉到的快乐和释怀。
探访中,我对现在宅院的“入口”是否就是以前宅院的临街大门产生了一些疑问。经过实地考察,我发现从前公用胡同到宅院现在的“大门”大约有三十米,可就目前胡同北侧的建筑状况分析,并没有曾经向南扩建的痕迹,因此我认为在宅院“入口”的前方原来还有一个较大的空场,空场南端立有围墙,并在胡同的北侧建有随墙门或是其他形式的大门。我还就此到北京市文物局查阅资料,但未得到确实结论,所以上述想法仅能算我个人的观点。
我第一次来到这座四合院是上小学的时候,那时是参加西城区的小学生合唱比赛。我还依稀记得,那时宽敞的院落、环绕的游廊和满园的草木对我的深深吸引。十多年过去了,当我再次来到这里,当时的好奇已经变成了对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热衷。这些年,每当我走进充满北京传统文化风韵,孕育老北京人真实生活的四合院世界,兴趣的追求、内心的热爱就会让我流连忘返,不舍离去。孰知,前公用胡同的这座四合院就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如今,这里依然是西城区少年宫所在地,每到周末就会有许多孩子来这里学习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他们的笑声和身影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也为古老的四合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这座四合院建筑目前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兵马司胡同15号和民国地质调查所
- 下一篇:后车胡同的变迁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