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胡同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胡同”这个词打诞生的那天起铁定了心要在北京这片王土上生存下去,从元朝到明朝,从明朝到清朝,从清朝到现在,它不但没有消失,反而繁衍壮大,把北京的大小街衢并北京人的身上一一贴上了自己的标签,以至于今人在描述北京或者探索北京精神的时候,都不得不先从它入手。
胡同在覆盖北京城的过程中顺便衍生出了它自身的数十种写法,如“笛通”“火弄”“火瞳”“火巷”“胡洞”“梧桐”等等,名字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民俗专家、语言学家不得不费时费力,于诸多的名字中间寻出一根线,以求探出其源头。虽然是奔着一个目标走的,但是经由路径却不完全一样。著名语言学家张清常先生推断说:胡同这个词非本地土产,而是由蒙古语Hottog转化而来的,在蒙古语中,Hottog是水井的意思,水是生命之源,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类居住。从这个意义引申开去,胡同应该是人类聚居的地方。日本人多田贞一研究表明:在蒙古,胡同指比村子稍微大一点儿的部落,相当于镇,后来指街道。此外,他还非常有创建性地指出——胡同这种东西并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在蒙古、吉林、河北、天津、河南都有这个叫法。另有专家考证:胡同一词并非舶来品,而是从中华词汇演变而来的,不信的话可以翻翻典籍。
雪后胡同一场雪后.胡同里人迹不多,多少有点落寞。但曲折的胡同与远处的城楼,静默着,似乎又在讲述着什么。
不管胡同本来的意思是什么,也不管它是否是北京特产,我们能够确定的是,胡同造就了北京文化,而北京文化反过来又使胡同获得了它的知名度。 “胡同”这种称谓始于元朝。元朝政府比较喜欢整齐划一,于是在对北京城(当时的大都)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将居民区按片分开,而分开居民区的通道就被称为胡同。据史料记载,元朝时的北京共有街巷413条,其中有29条直接称为胡同,明朝时的街巷共有1170条,其中有459条直接称为胡同。而今,北京地区共有大小街衢6304条,而直接称为胡同的就有1316条。
胡同在元朝的时候有着严格的标准,长、宽都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定,但是随着城市的变迁和演化,胡同早已不复见当日旧观,它们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直或曲,将北京的居民区切分成了零零碎碎的若干小块。北京最长的胡同莫过于东、西交民巷,它长近七里,仅比长安街短一里多。而曾经位于琉璃厂东街东口东南的一尺大街只有十余米长,是北京最短的胡同。最窄的胡同是天桥西永安路北边的小喇叭胡同,它的最窄处只有58厘米,仅容一个人通过。有句老话说“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而在北京,也有一条胡同曲曲折折拐九个弯儿,当然,它的名字也就叫“九道湾”。 北京胡同的得名往往依据其地形。如有一条胡同出口处略有弯曲,北京人在旁边一看:这不是一条羊尾巴吗?于是直呼其为“羊尾巴胡同”。另有一种圆圈形胡同,人走进去后又能原地走出来,北京人笑呵呵地也给了它一个名字——“罗圈胡同”。另外,有的胡同一头细长,一头比较宽,北京人想了想,日:“耳挖勺胡同”。对于那种死胡同,北京人就叫它“口袋胡同”,对于那些口小里面大的胡同北京人则叫它“大肚子胡同”或者“闷葫芦罐儿”,弯弯曲曲的胡同就叫“九道湾”、“八道湾”,口大里面小而且弯曲的胡同就叫“豆芽胡同”,短小的胡同取名“一跑儿胡同”,方方正正的胡同就干脆叫“抽屉”、“盒子”什么的好了。
北京东交民巷东交民巷原名东江米巷,位于东城目正义路。 北京是几代王朝的皇城,既然是皇城,当然要显示出皇帝的威严来,所以北京城在规划的时候便完全依照《礼记》来,什么在左,什么在右,什么在前,什么在后,都有严格的规定,连路都端端正正,来不得一点儿转圜。而北京的胡同虽然经历了数代变迁,不能保持当年的端正模样儿,但是在拐角的地方却依然接近九十度,不省一点儿路程。这就是北京的胡同性格。北京人秉承了胡同性格,凡事直来直去,却也爽快。
北京人喜欢走胡同,走在胡同里,莫名的便有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北京人走在胡同里时,绝不贴着墙根,而是稳当地将双脚锁定在胡同的中轴线上,将眼睛保持平视。这是规矩。北京人守规矩,他们固执地把自己放在官家规定好的领地上,绝对不越雷池一步,和整齐统一的胡同一样,化做北京城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老舍当年才感叹道,北京人“做了一辈子的顺民”。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古观象台下消失的鲤鱼胡同
- 下一篇:胡同里的小摊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