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面胡同的记忆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干面胡同46号是一个在我的生命旅程中和我的生命发生深刻联系,甚至影响我的生活走向的地方。每每想到、说到、写到46号,脑子里总会闪现出很多46号的情景,或院子的二道门,或院子里的大树……但让我梦回萦绕的,还是曾生活在那里的亲人们。
46号居于胡同偏西、路南。当年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四合院,敞亮的院子中央有个大鱼缸,院子的四个角落各有一个小套院。四棵大槐树分别站在院子南面的两角及东北小套院内,还有一棵杨树站在东北角,这些树伴随着我的成长。
我们一家都是读书人。爷爷柴景旭,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任河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兼校教务长,退休后一直住在46号。记得有一年夏天的夜晚,我和爷爷一起坐在北屋廊子上乘凉。我突然问爷爷:“什么是化学呀?”爷爷哈哈大笑答道,“化学嘛就是化学。”那时,我大概小学二三年级的样子,对爷爷的这个答案当然是可想而之,但一位高级知识分子的睿智和其特有的书卷气却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扎下了根。奶奶赵振芬,清朝末年官宦人家的大小姐,是一位有文化的家庭妇女。她不单能读书、写信,还懂得一点英文。记得在大平叔叔的婚宴上,当亲家母给奶奶布菜时,奶奶竟很自然地说了一句:Alittle.Thank you!六叔柴志弘,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是一位很有才华,又命运不佳的人。他极有表演天赋,京剧、胡琴、诗歌、话剧无所不能。很可惜,六叔后来患了精神分裂症,一直在46号家里休养。他病好的时候,时常给我讲他在南大学习时的见闻,什么有机化学家杨石先校长如何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明清史家郑天挺教授的清史课怎样生动……我很是怀念他。大平叔叔柴志英是老三届的一代,从少年时代起就热爱音乐艺术。“文革”期间,他天天在46号西屋苦练小提琴。因每天练那些听起来很枯燥的练习曲,搞得有一天住在东屋的袁爷爷说,我怎么听那琴声像“狗挠门”呀。一时间,“狗挠门”成为46号的美谈。大平叔叔现是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的主要编纂人。姑姑柴慧敏结婚后也住在46号。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原是北京二十五中学的教师。记得小时候夏天的晚上,时常会听到院子里回荡着西洋古典音乐的优美旋律,那一定是姑姑和她的朋友在一起听电唱机。我也曾在一旁懵懂地听过,当时并不知道古典音乐是多么伟大,但后来我对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热爱应该始于那时吧。大胜叔叔柴志雄,也是老三届的一代,常在46号小西屋给我讲故事、读书。他曾给我读过一本书叫《形形色色的案件》,是前苏联的侦探小说,我可爱听了。小豆叔叔柴志荣,是我摄影的启蒙老师。他教我如何构图、怎样用光。那时,我们老一起闷在46号房里洗照片。什么显影、定影、上光,样样都能。小豆叔叔现是国内知名人体摄影家,摄影也成了我的业余爱好之一。
如今,46号院已风华不在,原来漂亮的大门已被拆掉,敞亮的院子里盖了很多小房;曾生活在46号的亲人——爷爷、奶奶、六叔、姑姑、亲爱的爸爸都先后永远地离开了我。其他几位叔叔和我,由于学习或工作的原因也都早已迁居他处。可46号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太多割舍不下的情怀,我对它的感情又怎能轻易流逝呢?光阴荏苒,岁月不在,但珍藏在我记忆中的干面胡同46号将永远生动、鲜活。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胡同里的小摊
- 下一篇:里弄文化—老上海石库门里弄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