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内老胡同连成片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去年夏天,我骑车路过德内大街,在街南头,看见一家藤编店,我一直在对传统手工作坊进行实地采访,心里一直记着这件事。今年我特意又去了一趟,打算采访一下藤编匠,路上我生怕这家店再搬走了,因为我印象中的藤编匠都是南方过来租门脸儿房的,和街上一些安装铝合金门窗的店铺一样。
位于德内大街311号的这家号称叫“李记藤椅店”的作坊原就是一家老北京人开的,现店主人是一位五十来岁的大姐,她从小和父亲学做藤编手艺,如今家中兄弟姐妹七人中,只有她一人继承了父业。
李师傅的父亲早年制藤编在京城也小有名气,曾为梅兰芳的戏中道具做过一个花篮,竟换了好几口袋白面。原先梅兰芳早年也在他家后面的护国寺街住,如今也成了梅兰芳故居博物馆。
李师傅的邻居向我介绍,藤椅店这个院落原来也是个大宅院,是皇宫里一位大厨师的宅院,从宫里出来一直都不用干活。如今门楼早已拆了,一棵老槐树也成了院外的一棵树了,有老树的院子才可证明是老院子。难怪我看院中正屋大北房高高建于三层石阶上,而且屋檐特别宽大,据说夏天阳光都照不到屋内。如今都被住户堵上墙,又成了外间屋,现在的人都在向空间争夺地方,特别实用。院中更是拥挤着一些小平房,昔日宏大的格局早已看不出来了。这个311号院落后面,便是二条前后铁匠胡同。清代这里为铁匠营,以制造铁器场所而得名,为正黄旗地界。胡同内有许多好宅院,院门上挂有西城区文物所的“保护院落”标志牌,意思是虽不属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属要保护的院落。
有的院落门面非常宽大,有的虽不宽大,但门墩很讲究,透过一个老院落我看见有雪白的槐树花倾斜下来,透过阳光,很有庭落生气。只是门楼前又被人搭建了临时小屋。在一家北京市电教礼堂的大院内,还有一排古民居被油饰一新。
在一家正在施工建小楼的院落里,我看见紧邻工地的水泥柱子旁有一座二道垂花门,门上有透雕的花饰裙栏,彩绘早已脱落,再往后走,硕大的正屋,屋顶漫坡很大,门檐雕有花木围裙,很是怪异。
居于垂花门对面南屋里,走出一老太太,有八十多岁,头发盘的格外整齐,且乌黑发亮,肯定是染的,脸庞清瘦,但目光有神采,并施有白粉,一看便是很讲究的老人,年轻也是美丽的小姐身姿,出自大家。
老人早年随家人从东北做生意到北京。她老伴早年去世,如今有一儿子住在隔壁院落。老人身后有一西洋式雕花梳妆台,水银镜完好无缺,属民国遗物,如今已不多见。西墙上挂有硬木框的花卉四条屏,充满人文气息。
李记藤编店街对面为厂桥街道办事处,院中楼房与一排古屋并存,人们说那是李莲英的故居遗存。
往北兴华胡同有一个叫兴华幼儿园的院落,前院有一棵300年的古槐,二道门有一汉白玉的抱鼓石,后院月亮门内有大宅院,如今是儿童活动场所。再向后是一民居大院,据说原属于同一院落。后面的院落为大杂院,早已看不出昔日格局,只是门楼上的黑色砖上,雕有白色的花饰,据说为大户人家所有,有人曾出高价收购。院中主人说这里原是和珅的一个马夫屠所,一个马夫也住如此大院,可见当时也是当官的光风。
兴华胡同内还有许多院落,往东有东西福寿里胡同,名字多好听。快到前海西街处有两处院落,门楼上有“敲诗悦礼,含谟吐忠”对联,门内山墙上有影壁墙。而另一院落大门对面便建有影壁,中间花框内还雕有二字,已被人敲去。门楼上雕有四季花果和文房四宝图案,如今也是辅仁大学校友会美术研究会的办公室。
兴华胡同北边的定阜于为辅仁大学旧址,一幢中西合璧的老建筑,这里原是清涛贝勒府,现还存有涛贝勒府花园。
辅仁大学往西便是清庆亲王府,如今正门正殿已拆除,只留有一道高高的灰砖墙在外,更显神秘,灰砖墙上还有文革标语遗迹,上书“四个伟大”为粗宋体。
院内留有宜春堂是奕匡力的居住处,约斋为其书房,契兰斋为客厅,另有静观堂、承荫堂、爱日堂等建筑。北面还有梳妆楼。清廷逊位,亦匡力逃往天津英租界,其府一直空着,1940年售与人为华北行政委员会。1945年被国民党接收,设空军北平司部于此,1949年后为北京卫戌区使用。现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介绍中可以看出庆亲王府内的建筑名称很好听,可惜无缘目睹,而高墙外的延年胡同,名字也很好听,特别是街角的修车摊,与修鞋摊更让人感到亲切,如今这景色也要深入到老胡同内才会有了。
【来源:网络整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