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溯源—湘军遗珍三绝(二)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假不了。”
“省博物馆的,谁?”我问。
“记不得,有证书,你自己看。”老人说完,回头问老太太:“那张证明书呢?”
老太太未作答,进了里屋,不一会取了那证明书出来,原来是省文物商店书画研究员李智勇先生2005年9月作的鉴定,文字为“曾国藩书法手迹,无印鉴,有较高史料价值”。
智勇先生的结论无疑是真知灼见,但他忽略了军事批件加盖官印而非私印,算不得“无印鉴”的。
返程路上,我的作文瘾如脱缰之马奔突而起,于是要求吴康华让我仔细研究一番,然后请省博物馆的专业技术人员谢俭华女士重新装裱,著文以记之。吴自然乐意,曾国藩、沈葆桢、唐训方“三公”批件于是暂居独祥居伴我些时日。
把展细读,思绪无缰,100年前那片遮天蔽地的硝烟仿佛又在眼前久弥不散。
咸丰元年(1851)一月十一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揭竿而起,太平天国突兀而兴,咸丰三年(1853)攻克南京并定为都城,改称天京。咸丰六年(1856)爆发“杨韦内讧”,石达开领兵出走,太平天国走向下坡路。时势造英雄,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奉召在湖南创建湘军,咸丰十年(1860)升任两江总督,节制苏、皖、赣、浙四省军务,他指派李鸿章统率6500人马进军上海,此后在江苏树起了淮军大旗;左宗棠统率湘军入浙江,楚军从此威名大振,围攻天京的三年战事,从此拉开帷幕。太平天国则由陈玉成、李秀成统军与清军作生死之搏,同治元年(1862)英王陈玉成被叛将苗沛霖诱骗遇害后,忠王李秀成成为太平军主帅,统率太平军在安徽东南大部份地区,以及安徽、江西、浙江数省接壤地带与清军展开拉锯战。同治元年(1862)十月曾国藩对部属说过,“湘军上半年辛苦百战所得土地又将不保……世变弥大,军事方殷”,而如“祁门失守三日,旋又克复”之类更是屡有发生。“拉锯”如此,双方皆伤亡不小。
刘典“禀连日胜仗”即指同治二年(1863)三月十七日攻克安徽黟县并大败太平军一战。曾国藩在四月四日写给沈葆桢的信中说“黟、祁败逆,竟已并入饶(州)、浮(梁),号称20余万,势若长蛇,诚可深虑。唯闻石(涧)太(平)各股二十四日在黟县与刘(典)、王(钤峰)大战,二十五日实已退出岭外仍回石、太”。而三月三十日回复唐训方来函时,称“南岸祁门十一日获胜后,十七日刘克庵(刘典字)克复黟县,纵横数十里同时扫荡。徽州有此两捷,暂无可虑”。就在批文的前三日,曾国藩复左宗棠函,其中提到左的直属部下刘典“十七、二十四日大破黟县一股,以四五千之兵,敌20万之贼,尤为奇捷”。因此,曾国藩在批文中赞扬刘典一军“劳苦功多”。
当时刘典是以“浙江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的身份统率一支楚军,转战在安徽东南一带的。批文中提到的江军门指川军佩将印援湘(军)的正二品江良臣总兵,“长庆旧部”指庐州守兵吴长庆二营,江受命返川时留下归总兵唐(镇)桂生节制,曾国藩批文说其“素不得力,又皖勇马复震一营已函请裁撤”。原因是“素不亲附”,调遣自然殊难。批文中提到的张都堂即张树声,已随李鸿章去上海,而“王道德榜”即道员王德榜,湖南江华人,早年入湘军,隶左宗棠楚军,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官至贵州从二品布政使。批文同时提到的“韩字营”为江西三品参将韩进春的部队,韩进春亦为绿营兵知名将领。
曾国藩批文着重强调的是太平军“以求遂窜江西之计”,这是这场生死之搏的战略大计之一。双方的天京攻防战成败取决于后方基地的粮饷接济,所以阻止太平军取道祁门直入江西占领鄱、景粮仓,解决后顾之忧的阻击战至关重要。早在同治元年(1862)九月,曾国藩复史致谔一信,即强调“恐贼从该处窜入景镇,则江西之北防遽隳,而与左帅之饷同坏也”,足见能否阻止太平军进军江西是件头等大事。
批文中曾国藩提到“守岭守隘”比“守城守营”更重要,沈葆桢批文中赞颂“守岭胜于守城,洵(确)为名论”,又提及“黄老虎全力以撼韩营,幸将士用命,转危为安”。是指黄(老虎)、胡(鼎文)两军企图夺占景德镇的战斗,这次战斗黄老虎被韩进春打败并迅速退出了江西。
黄老虎值得一书。黄老虎名黄文金,《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说他为广西博白人,拜上帝会首领,金田起义后屡立战功,因骁勇善战,人称黄老虎。加此同治元年封堵王,加此曾数次与孝王胡鼎文率军攻打江西,天京陷落后护送幼天王出逃,病逝途中。此人在曾国藩文集中多次出现,曾视其为劲旅,称“黄逆为南岸贼之最悍者”,并且特别强调“黄(文金)、胡(鼎文)、古(隆贤)、赖(绍光)诸逆,麋集皖南,恐为江西之患,兼恐贻害湖南”……可见,沈葆桢突出地提到其辖将大败黄老虎一役,原是该得大书特书的。
在安徽东南地区数十个城镇周围进行拉锯式的争夺战,为期达数年,金戈铁马,烽烟迭起,太平天国也由盛而衰,同治三年(1864)春夏先失苏州、继陷杭州,清军势如破竹,七月攻克天京,一场惊天动地的农民运动灰飞烟灭……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湖湘溯源—湘军遗珍三绝(一)
- 下一篇:湖湘溯源—诗风词韵中的定王台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