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溯源—湖南湘军历史探源说(三)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湘军发祥地崀山

  湘军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也有一定的偶然性。湘军发祥是崀山,楚勇的出现跟崀山紧密相连。

  文化熏陶。两宋以后,湖南成为理学之邦,理学思想逐渐成为湖湘士人的基本信念。特别是嘉道之际兴起的湖湘学风,成为培养湖南经世派士人群体的文化机制。邵阳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宋治平四年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以永州通判权知邵州,改建学宫,兴教化民。周敦颐曾游学崀山,并于新宁崀山的夫夷江畔巨岩上手书“万古堤防”四个大字,据说就在“万古堤防”下面的“莲潭”边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爱莲说》。江忠源、刘长佑都是岳麓书院的学子,深受“湖湘文化”熏陶:崇奉理学,重视经世之学。江中源是道光十七年举人,尤敦儒崇道,亢爽尚义,有一股封建士大夫殉道精神,立志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尽忠效力。

  时代背景。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各省在经济和文化思想等方面发展迅速,北方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湖南是北方和东南沿海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新旧两种经济势力和文化思想激烈交锋、互相争夺的中间地区。这一机缘在湖南人才头脑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使他们不甘寂寞、锐意进取、勇于实践、走出省门、放眼全国。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就诞生在邵阳。据史料载江忠源在岳麓书院时期,“尤好谈兵”,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在京会试期间,就密切注意新宁崀山等少数民族地区会党活动,回家后即组建地主团练,以应变故。

  历史传统。邵阳,这方充盈着阳刚血性和传奇色彩的土地,有着光荣的反抗压迫、剥削的民族传统。新宁崀山,背靠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处于湘桂黔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中心地带,民风强悍,崇义尚勇,境内汉、瑶、苗等民族杂居,交往频繁,社会成分复杂,阶级矛盾尤为激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崀山的雄奇壮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道光年间,新宁先后有瑶民领袖蓝正樽、雷再浩、李沅发以崀山为大本营,揭竿反清,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乃至鲜血和生命在反封建历史上写下了一页页光辉的篇章。其中李沅发率众转战湘、桂、黔三省20余州、县,威震朝野,吹起了太平天国起义的前奏,敲响了清朝的丧钟。

  社会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濒危,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十九世纪,新宁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贸易往来、商品经济开始抬头,使“绥定垂二百年”的新宁社会受到冲击,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增大,阶级矛盾加剧,境内会党四起,危机四伏,崀山地区汉瑶等民族杂居,表现尤为突出。同时商品经济的抬头给人们的思想注入活跃的因素,促使社会生产结构作相应的改组,这样,有些劳动力可以或被迫离开农业生产。

  地主武装。新宁的地主武装原来就有较强的基础,1844年江忠源自京会试回家后,就联络乡绅举办地主团练。1847年瑶民雷再浩在崀山起义,官军不敌,知县李博、举人江中源“在各村整饬团练以备剿捕”,得民团兵数千人。1849年李沅发起义,新宁拔贡刘长佑、廪生刘坤一“速归督办团练,乡兵不期而会者万计”。

  宗族观念。新宁人很注重邻里亲戚关系,宗族观念很浓,崇道重义。楚勇先后几个主帅都是举人、拔贡、廪生、监生等儒生,又加上师友、通家、兄弟、叔侄和上下级等各种关系,因此形成了很好的帮带提携关系。而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也在封建伦理观念的掩盖之下淡化了,封建忠君思想和宗族乡党观念使他们站在了一起,形成了比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