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人文历史—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建立及其活动(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1937年9月,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成立。为了更好地动员群众,团结各界爱国人士参加抗日斗争,支援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中共征得国民政府的同意,决定在西安、武汉、重庆、长沙等十几个重要城市公开设立八路军办事处或通讯联络机构。受中共中央委派来长沙建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是徐特立和王凌波。

徐特立是长沙县人,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习的老师,湖南教育界的老前辈,是一位在湖南人民中享有很高声望的坚强的革命老战士。王凌波是宁乡县人,入党前是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干部,入党后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艰苦的对敌斗争环境中,始终坚贞不屈。

1937年11月26日,两位坚强的革命战士分别以国民革命军第十集团军(即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高级参议、驻湘代表和上校主任的身份,离开延安,于12月9日到达长沙。

徐、王等人一行来到长沙,在犁头街南方旅社佐下后,随即着手通讯处的筹建工作,至年底便在东长街(现蔡德中路)徐家福堂公开挂牌办公。次年2月,因词内民达小学开学,通讯处迁至寿星街2号,租三益粮栈部分房屋办公,后在雅礼中学设有电台。为防备敌机轰炸,通讯处又在水陆交通较为方便的燕子窝陈家祠堂(今望城县天顶乡梅溪小学)开辟一办公地点。1938年10月武汉陷落,湘北形势危急。10月27日,周恩来从武汉撤退到长沙,指示通讯处迁往邵阳。11月长沙大火后,通讯处全部迁至邵阳东门外两路口曾家院子(今邵阳两路口18号)。1939年8月接到国民党第九战区通令,被迫停止办公,通讯处撤销。1940年2月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工作人员撤往桂林,8—9月徐特立、王凌波后先离开长沙。

通讯处设有驻湘代表、主任、指导员、交际副官、秘书、管理员、总务、电台人员等,约有20名工作人员。

通讯处建立之初,每天到通讯处来访的人络绎不绝,纷纷询问有关战局的发展、中共的政策和国共合作等问题。通讯处的工作人员总是热情接待,耐心细致予以解答,从而消除了他们对国共合作的疑虑,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

通讯处的工作人员还经常深入群众中进行抗日的宣传和发动工作。徐特立等人多次应邀在临时联合大学、长沙银宫电影院、第一师范等处公开演讲,宣讲国内外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每次讲演,听众爆满,当时的报纸称徐先生“以他那滑稽的口吻,把国家大事说得很周详,抢去了不少说书人的买卖。”此外,还通过参加座谈会,会见中外记者、开展社会联谊活动、公开发表文章等途径,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并积极帮助推动各界进步人士建立抗日救亡团体(如工抗会、青年服务团等),创办救亡报刊(如《抗战日报》等)。徐特立、王凌波还为这些报刊撰写了多篇社论和专文。

通讯处成立之初,正值张治中主湘。张治中表示国民党应该和共产党在工作中竞赛,不应该压制共产党,对徐特立也很尊重。通讯处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对湖南上层社会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徐特立曾多次找张治中商谈有关抗日救亡的各种问题,使他接受了中共组织民众抗日的一些主张,允许建立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等抗日救亡团体,同意释放关押在湖南的红军将士和共产党员,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及抗日救亡工作提供了一些方便。徐特立对于其他国民党军政人员的统战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当时湖南国民党内何键派骨干刘岳厚、失意的国民党军政要人赵恒惕等,都在政治上同共产党保持了较好的合作关系,湖南“文抗会”和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的成立,都曾得到刘岳厚的帮助。

通讯处还经常为前线筹措和转运各种物资,当时物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向湖南各界人士及海外华侨募集医药用品和通讯器材等,三是根据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统筹安排,由驻湘通讯处向国民党衡阳军需处办理交涉,领取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武器弹药、被服等。这些物资均由驻湘通讯处汇集,转运至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南昌新四军办事处,或直接运送延安。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湖南不少进步青年迫切要求奔向延安,投身中共领导的抗日斗争。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为做好输送工作,先后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招生委员会的名义,在湖南省立一师、长沙周南中学、含光中学等学校招收了约600名学生和其他进步青年,或送往延安,或送往八路军、新四军,其中许多人在斗争中锻炼成为优秀的革命骨干。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