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人文历史—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之历史溯源与比较(十七)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在这一时期,科学研究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SCI论文及其引用频次创历史新高。1998年SCI论文及其引用频次是:SCI论文77篇,SCI论文引用频次132篇/294次(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分别居第24位、14位);1990年SCI论文及其引用频次是:SCI论文15篇,SCI论文引用频次12篇 /29次。两者相比,前者分别是后者的5倍、11倍、10倍。而且,在一年一度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年度报告》中SCI论文引用最多的著者就有湖南大学姚守拙的大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姚守拙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如此受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关注呢?姚守拙的主要贡献有两点:

   一是创立“姚——周公式”。他的突出建树是在国际上创立压电液相振荡理论。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公认压电传感器只能用于气相中的检测,不能用于液相的检测。但是,在技术上,迫切需要用于液相检测的压电传感器。因为许多检测工作,如医学中的临床化验、化学中的各种研究、环保中的水质监测等,都需要进行液相检测。他懂得,无数前人没有征服的科技高峰,并不意味着不可攀登,而是要善于寻找攀登的道路,敢于比别人承担更大的风险,付出更多的劳动。1980年他选定压电液相振荡这道世界性的技术难题作为自己的公关目标。从此,他带领学生,在一间只有40平方米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他认识到,应用技术研究的突破,必须以基础理论作支撑;攻克压电液相振荡,从基础理论开始,深入、系统地研究。一些国家的专家只从单一的学科角度来研究压电液相振荡,没有成功。他与之不同,从交叉学科入手,发挥边缘学科多功能作用。他的专长是放射化学。他不仅从放射化学的角度,而且从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的角度来研究,更突出的是他从压电学、材料科学、流体力学和高频电子技术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实验,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多年的苦心研究,他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周铁安等在学术界首先提出了完整的压电液相振荡性能定量关系公式[△F(P,η,ζ,K),公式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黏度、密度、介电常数和电导率],这个公式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姚——周公式”。姚守拙成功了。长期以来,国际化学界认为压电晶体不能实现液相振荡的结论被中国学者打破了!他研制成的压电液相振荡化学传感器适用于电解质水溶液和几乎全部有机溶液以及水与有机溶液的混合液体,找出了在液相实现振荡的关键条件与改善振频性能的有效途径,开创了压电液相振荡与传感研究的新领域。

   二是完善药物电极理论。20世纪70年代,国内化学界出现研究离子选择电极的热潮,但都是在无机物范围内研究。姚守拙不赶热门,独辟蹊径,开展用于有机物的电极,特别是药物电极的研究。从1980年开始,他用4年时间,在国内率先开展药物电极理论与应用在研究,创立了变价态离子电极理论,发展了能斯特倍增效应理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在响应斜率、选择性等关键问题上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他提出的变价态药物电极理论,为测定药物电化学参数创立了新方法,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工作中获得验证与应用。他还发展了能斯特倍增效应理论,使离子电极灵敏度和精密度达到经典理论限值的426倍,适用性更强了。同时,他研制成了磺胺类药物电极和抗生素类药物电极。他的理论还提出了量子化学和有机结构理论的电极理论系统,为药物电极的理论研究开创了新的道路。他先后首创了40多种性能优良的药物电极,对药物分析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他又研制成功高选择性压电药物传感器,突破了传统的电位响应机理,改善了传感响应性能。从1980年以来,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博士点基金、“八五”重大科研项目、“九五”重点科研项目等13个,有8项已通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有机物传感器的研究”获1992年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压电晶体液相振荡化学传感器、药物电极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分别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21世纪是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信息数字化时代。湖南大学在这个世纪的开局是很不错的,与中南大学同步进入“985”工程大学和试办研究生院的试点行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学校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上的空白;钟志华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零的突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处于全国高校前列。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