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人文历史—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之历史溯源与比较(十六)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2.湖南大学科学研究的形成过程及其所取得的成绩

   在1963年以前,湖南大学正处在调整和按传统大学的要求充实的过程中;同时,当时湖南大学的专业还不是国家急需的专业,不可能获得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新专业的教师正在培训之中。因此,湖南大学的科学研究未能开展。

   湖南大学的科学研究得益于综合性的办学理念。在综合性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湖南大学引进了一批基础学科方面的人才,如俞汝勤、姚守拙就是代表。正是他们给湖南大学的科学研究带来了生机,开始了科学研究的探索。

   说来也巧,俞汝勤和姚守拙都是上海市人;都是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派到前苏联留学,学习化学;都是1959年学成回国。年轻的俞汝勤和姚守拙怀着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拳拳之心回国后,一个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工作了两年多后,1962年来到湖南大学任教,一个在清华大学化工系任教两年多后也于1962年调湖南大学筹建化学放射专业。当时,学校设备条件差,但他们都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埋头搞研究。俞汝勤在有机分析试剂的合成和稀有金属分析化学方面,姚守拙在无氰有色金属快速分析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俞汝勤从一份外文资料上发现美国一位叫罗斯的化学教授发明了新的电化学传感器——氟离子电极,眼睛顿时一亮,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断定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当即决定带领课题组研究出自己的氟离子电极来。他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了一年时间,于1973年研制出离子选择性电极。随后试制成功氟、氯、溴、碘、硫、氰、铅等七种固态膜离子选择电极和氨、氢氰酸、二氧化硫三种气敏电极。姚守拙万万没有想到,只因为在苏联读过保密专业,竞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里通外国”的叛国分子。在那蒙冤受屈的十多年间,他仍然矢志不渝,始终没有放弃对科学事业的追求。他研制成国内先进水平的钠硫电池,他研究的无氰有色金属快速分析法,在许多工厂推广应用。他建立的关于催化释放反应新机理,纠正了国外学者辛格的理论错误。

   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湖南大学的科学研究处于探索阶段的话,那70年代就进入普遍开展的阶段。这一点可以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湖南省科学大会获得表彰的科技成果得到证实。湖南大学获得全国科学大会表彰的科技成果有10项,获得湖南省科学大会获得表彰的科技成果有34项。其中独立完成的有:离子选择性电极、80米/秒高速磨削、路面应力应变和疲劳性质的研究、高层建筑剪刀墙设计计算理论及工程应用、机器基础振动计算的方程对等法及半空间动力理论的基本解答等。

   全国科学大会以后,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大学的科学研究真正进入了科学的春天。1980——1990年间,湖南大学在中央各部委和湖南省科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开展了各学科的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990年与1980年相比,研究课题增长4至5倍,科研经费增长近13倍,科技成果增长近6倍,有270余项科技成果获各种级别的奖励,其中获国家级奖励9项。发表论文增长17倍多,其中被国际上六大检索系统收录 435篇。出版学术专著343部。

   在这段时间(1980——1990),湖南大学的科学研究逐步形成了“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信息科学、传感材料与传感技术、信贷管理技术、激光器与激光加工技术、环境保护”等研究集团力量,获得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例如俞汝勤等人的“有机试剂用于电化学、催化动力学及光度分析的研究”,陈昭宜等人的“一种磷矿石除镁新工艺”、曹声春等人的 “氯化石蜡的催化合成新工艺”、姚圣聪等人的“一种沸腾燃烧装置”、徐仲榆等人的“柔性石墨生产线”、刘光栋等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及连续粱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FBCAD)”、胡惜时等人的“MKS8312数控高速凸轮轴磨床”、??正铨等人的“MK6340/3数控群钻刃磨床”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俞汝勤。由于贡献突出,他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他既教书,又育人。除本科生外,他已培养了10多名博士生,30余名硕士生。这些学生毕业后深受用户欢迎。在他们当中,有被传为佳话的3名先后学成回国的学生王柯敏、梁逸曾、李志良。他们在国外留学期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都谢绝导师的挽留,按时回来,报效祖国。

   1990年代是湖南大学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湖南大学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博士点增长较快,“211工程”获准立项,科学研究走上正轨。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