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之历史溯源与比较(十五)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2000年组建后的中南大学,其科学研究如何?科学研究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因此,一个学校从事基础研究的状况,就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生产知识的水平。基础研究,就自然科学而言,目前就有从1982年起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1998年起设立的科技部的973计划项目,从2000年起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从2004年起设立的教育部的“创新团队”项目。2000年,中南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数额,按并校后统计,为598.5万元,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第20名;2004年,中南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2049万元;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第14名。科技部的973项目是反映一个单位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创能力的应用性基础研究项目,也是生产知识的重镇。这些项目的领军人物——首席科学家是国家级专家,而他们所在学校学科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学科。因此,一个学校是否拥有、拥有多少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就标志着这个学校是否拥有、拥有多少生产知识的重镇。2000年以前,中南大学只有钟掘院士是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全国高校拥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数排名中,居第8名;2005年时,中南大学拥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是4人,在全国高校拥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数排名中居第7名。其项目名称是:钟 掘的“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 (材料)、邱冠周的“微生物冶金的基础研究 ”(材料)、张新明的“高性能铝材与铝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材料)、黄伯云的“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基础研究”(材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是在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基础上的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开始实施,至2004年止,高校共获得52项资助;获6 项资助的是北京大学,获5项资助的是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获4项资助的是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获3项资助的是中国农业大学,获2项资助的是兰州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15所大学各获得1项资助,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第12名。
教育部于2004年开始实施“创新团队”计划。2004——2005两年入选的有119项。北京大学拥有8项、居第1名,清华大学拥有5项、第2名,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都拥有4项,并列第3名,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都拥有 3项,并列第7名。
中南大学的科学研究在社会服务这一社会职能上表现如何?也就是说,“直接贡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直接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技术问题,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表现如何?能度量一个学校服务社会和“直接贡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直接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技术问题,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是成果奖励。最能表征这一指标的是每年评出的“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定期评出的“长江学者成就奖”、每年颁发的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一个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强弱、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大小,可以从能否获得、获得多少上述奖项,并在全国高校比较中得到证实。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从1998年开始评选,至2004年止,共评出70项,中南大学获得7项,在全国高校中居第3名,前2名是北京大学(12项)和清华大学(9项)。长江学者成就奖共颁三届,6人获奖,其中一等奖5人,二等奖1人。中南大学的夏家辉院士是5位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的人之一。国家级奖励,从2000年起作了重大的改革:一是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获奖人不超过2人;二是所有奖项只设一、二等奖,废除自然科学奖和发明奖中的三、四等奖,科技进步奖的三等奖,如有特别突出的项目加设特等奖;三是奖励项目控制在每年300项左右,提高奖励额度。这一改革表明2000年以后的国家级奖励项目在质量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南大学在2000年以前(国家自然科学奖1995、1997、1999,国家发明和科技进步奖1997-1999)获国家级奖励9项,在全国高校排名中,与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列第22名,在2000-2004年间获国家级奖励22项,在全国高校排名中,仅次于清华大学(38项),与浙江大学并列第2名。在2004年获国家级奖励8项,其中获发明一等奖(空缺6年)1项,在全国高校排名中,与清华大学并列第1名。所有这些足以表明,中南大学服务社会和“直接贡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直接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技术问题,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就是巨大的。
中南大学未来的科学研究会怎样呢?
中南大学未来的科学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到2010年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在资源和材料等产业领域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跨越,为传统产业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提供重要支撑,在过程工业联合共建多个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二是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极大地提升我国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水平;三是基因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有重大进展,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四是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其重点研究领域是:矿物资源科学技术领域、材料科学技术领域、生命科学技术领域、先进制造科学技术领域和土木与交通运输科学技术领域。优势领域的各项具体指标起码保持“十五”的水平,弱势领域争取较大的提高。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