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岳麓书院与湖湘文化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岳麓书院
长沙的岳麓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即岳麓山的顶峰——云麓峰)。岳麓山的风景,以山腰的清枫峡最为吸引人。这里,古木参天,碧涧婉蜒,风光迷人,令人留连忘返。春天,枫林吐翠,诸鸟百啭;夏日,枫林一片葱茏,凉风习习(对于素有“火炉”之称的长沙来说,是难得的避暑胜地);深秋,枫叶由青变红,远远看去,深涧峡谷仿佛燃起一团团烈火;寒冬,赏雪寻梅,别是一番风趣。岳麓山的风光,以秋枫红叶最负盛名,可与北京香山媲美。历代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不少佳作名句。清代乾隆年间,在清枫峡畔建立了红叶亭。清代诗人袁枚路过长沙游览岳麓山,根据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将红叶亭改名为“爱晚亭”较之原名含蓄而别致得多。200多年来,爱晚亭历经沧桑,建国以后,经几次修缮,现焕然一新。此亭由四根红色圆柱支撑,亭外挺立四根花岗岩方柱,攒天尖顶,重檐四披;亭角高翘,如羽翼舒展;亭檐下窗棂玲玲珑剔透,正面窗棂上挂着毛主席1952年题写的“爱晚亭”红匾,亭内高悬着摹刻的毛主席1725年创作的《沁园春o长沙》手迹。
爱晚亭
岳麓山顶原为“云麓宫”(现为“云麓道观”),登上此处凭栏远眺,只见“湘江北去,桔子洲头”,“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当是另一情趣。如果展开幻想的翅膀,南望衡山,北瞻洞庭,顿会感到紫气青烟飘渺沓至,大有“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此为岳麓山名联之一)的磅礴气势。因此,前人曾有“岳麓之胜,甲于湘楚”之说。
自古以来,岳麓山名扬天下。它的出名,不仅是由于山峰秀丽,清泉淙淙,以及近年开辟空中索道、吊车供旅客游玩,使名山倍增生色,而是山上古迹甚多,名胜引人;更重要的还在于,岳麓山下、湘江之畔的岳麓书院巍然挺立,饮誉干秋。
岳麓书院——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世界最早高等学府。岳麓书院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祥府八年(公元1015),宋真宗召见山长(书院院长)周式,颁发经书,御笔亲书“岳麓书院”。从此,“书院之称闻名天下,鼓笋登堂者不绝。”其时,受业门徒(学生)多达数百人。
宋代,各地讲学之风蔚然兴起,当时全国拥有“四大书院”,即: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应天书院,江西的白鹿洞(庐山)书院。缘于年代久远,历史沧桑,后三个书院早已湮没,鲜为人知,而岳麓书院从宋开宝九年起,至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更名为高等学堂,中间虽然屋舍毁建相仍,但办学却一直延续下来。到现在,已经超过10个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千年学府。比起国际上著名的大学诸如牛津大学(英),剑桥大学(英),巴黎大学(法),莫斯科大学(俄),岳麓书院的创建时间和持久办学都要名列前茅。
岳麓书院现存的屋舍、景观,大部分为清代遗构建筑群,80年代按原貌修茸一新,书院的大门两边,挂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它的深邃蕴含,下节将谈)。二门闾上,则有“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的门联。现存的遗迹有:讲堂(当年朱嘉等著名学者为门徒讲课授业之地),文昌阁,御书楼,六君子堂,湘水校经堂,十彝器堂,崇道祠,赚溪祠,四箴言亭,半学斋,教学斋,文庙,赫曦台等。较为重要的文物则有:颜真卿、朱元章、司马光、朱熹诸名人手书的石刻,以及欧阳正焕(清乾隆御史)、王阎运(清著名学者)等人的遗墨。讲堂厅上,原悬金字木匾,大书“道南正脉”,为清乾隆时所颁发。
岳麓书院现为湖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还是湖南大学所属的学院之一,每年都要接待来自国内、海外的许多旅游者和研究者。
岳麓书院对湖湘文化的形成、崛起有着巨大的影响,岳麓书院可以说是湖湘文化的摇篮。
近代湖湘文化与古代湖湘学有某些关联。湖湘学是宋代至清代理学中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批判继承的一个重要学派,它的主要倡导者、发展者周敦颐、胡安国、朱熹等,都先后在岳麓书院讲学任教。更重要的还在于,从明末清初到近现代,岳麓书院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各种类型的著名的重要历史人物,诸如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轰、杨昌济等;书院改为学堂后,大批爱国志士如唐才常、黄兴、陈天华及革命先烈邓中夏、蔡和森等,都先后在此求学;毛泽东同志于1916年暑假曾寄居于岳麓书院,以后还多次寓居,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进行革命宣传。这些志士仁人是在湖湘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哺育之下先后成长起来的。他们成材以后,各自在政治、外交、教育、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业绩卓著,建树良多,他们的战绩和著述反过去又丰富发展了湖湘文化及华夏文化。因此,可以这样说,岳麓书院不愧是近代湖湘文化的摇篮。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人文历史—岳麓书院:一个学府的一千年
- 下一篇:没有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