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人文历史—朱元璋血洗湖南内幕(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一 从湖南皆杀的故事说起

  话说朱元璋从一个和尚当上了大明皇帝,夫荣妻贵,当过丫头的大脚婆马氏,册立了正宫娘娘,在南京登基之日,臣民欢庆之时南京有条湖南街,装了一台故事灯,一匹马上,骑了一个大脚婆婆娘,后面跟着一个人,捧着个大南瓜,被彩灯锣鼓簇拥着在街上游行。有善于拍马邀功好事之徒,向洪武皇帝密报说:湖南街人特意讽刺当今皇帝,胆大包天,罪该万死,他的分析是:骑马者,暗指姓马也;太脚也者,讽刺马氏皇后也;捧南瓜者,攻击朱元璋的明朝江山是从他原来的主子小明王韩林儿那里篡夺来的。原来史载元朝至正甘六年,朱元璋部将,廖永忠假以迎接之名,将韩林儿沉于瓜步(今江苏省六合县南瓜捍)江中,于是主洪武当上了皇帝。

  朱洪武闻之大怒:连呼“湖南街杀”。领旨的武官顿时荒了手脚,误听为“湖南皆杀”。等到有人报告时,已经杀到常宁州。皇帝猛然一怔,立即传旨,快马追止。追止人追到常宁庙前以上时才追到 ,这时天已经亮了,所以这个地方名叫赶火埔。由于这一音之误,演出一场“血洗湖南”的残案。

  随着,这个《湖南血洗故事》,一些地方也传说在血洗时躲塘口眼逃生出来的遗民。随着“血洗洪武”的传说,更有“扯江西,填湖南”的传说。虽然细节各异,但内容大体相同,一直在常宁民间口头流传六百余年。成了六百年传说之迷。

  二 扫境空虚矣

  笔者读遍《明史》,不但不见“洪武血洗”一案,即“扯江西,填湖南”的大×史迹也不见踪影,。而地方族谱方志,却不胜枚举。略载数例:

  《同志常宁志》:“常宁自洪武甘八年峒寇窃发,民无孓遗,荡平之后,×安插,调衡州卫中之军丁守卫御。永乐二年,诏军丁垦田”。

  又载:“明洪武甘八年,邓良奉平峒寇有功,留填溪洞,世其籍”。

  《厚雅田王氏谱》记:“湖以南,丁洪武杀运,扫境空虚矣!我肇祖随蚁赴之众,数标杆为记。划一亩之丘,挫棘楚,芟蒿蓼,禳除厉魔,挺貔豹,奠定其家室,以繁育其子孙”。又说:“时湖南丁大乱之后,人烟稀少,朝廷调江西户口于衡,至者,各插标以记,谓之‘安插户’`````时安插户,屯户,军民阡陌,杂错不睦。”

  《吕氏宗谱》记:“洪武血洗,惠公由安仁奉调镇常。”

  《依湖邓氏族谱》记:“吾祖世籍豫章(即江西),丁封易代,迁来血洗,系千钧一发,绵一脉于千秋”。

  族谱,堪称民间档案,方志也是一方之史,它们常补国史之不足。从中可见,由江西×,应有其实。

   三 江西老表遍湖南

  我爷爷的爷爷``````湖南人喊江西老表,不知几百年了。江西老表遍湖南呢?由于近十年各地出现的修志热,修谱热,寻跟热,根据已俯拾皆是:报载毛泽东属韶山毛氏第20代,宋代爱国名将岳飞后裔,他们也是从江西徙来的,落籍南岳。(俱见毛,岳二姓族谱)。

  《沅湘耆旧集》载攸县彭友信的《流民叹》一诗得到印证:一群来自禾川(今江西莲花县)的“流民”,因为“传道湖南多荒塍,开荒三载无科征”,他们便“忍抛墙屋弃乡土,逐岁逐日逃此生”。

  《攸县方言志》记:“江西移居攸县人数最多,其实最集中的要算元末。”

  光绪34年(1908)《靖州乡土志》记载了县境46支氏族的来源,便有14支来自江西,时间多为元末明初。至于常宁四境的衡阳,祁阳,贵阳,耒阳等县,很多就是明初由江西×同时落籍这些县的,有的姓氏还是由这些县在迁入常宁的。当然也由常宁再迁到那些县的,有的姓氏还是由这些县再迁入常宁的。当然也有由常宁再迁到那些县的。民国时期,各族修谱,仍在合修或赠换新谱,甚至清明扫墓还在往来。
  可见元末明初,湖南×来于江西确有其事。

   四 血洗不尽是洪武皇帝朱元璋

  元朝时,常宁人口还有69.420人,比宋朝的99.031人虽说减少了3万之多,但是到了明洪武24年,(1931)军民户总计才剩下7.699人,仅及元代人口的十分之一。这种巨减,自然要算血洗了。但是这次血洗,不能说被朱元璋杀死的,应该称为洪武时期的血洗。远在元末,明初的37年间,载之元史大事者,常宁周围遭受的天灾,战火,就有10次之多。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