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人文历史—朱元璋血洗湖南内幕(二)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元至顺二年(1331)“衡州路旱蝗死者一九。”37年间,仅瑶人起义攻常宁临县的道州,衡州,耒阳就达6次之多。元至正二年,(1343),元朝下旨:湖广行省统领河南,浙江,湖广几个省的军队来镇压道州瑶民起义,可见当时战之烈。37年一年,红巾军打道州,衡州就有两次。

  《又嘉庆一统志》载:“元志正年间(1341—1367)红巾寇起。县人王汝荣督义兵万人守御”。可见战争规模之大。

  又《同治常宁志》载:“元至正十六年八月(1956)“湖南陷,知州以下弃城走,。常宁居民诣学正署,请学生刘焘荪权行州事,外援不至死之”。州官大人逃了,“教育局长”代为守城,也被杀了。当时攻常宁城的属红巾军徐寿辉部倪文俊。城切破,杀戮之众,可见一斑。

  从史料分析,元末明初是改朝换代,群雄竞起,争权掠地,刀光剑火之下,人民惨遭屠戮,这次常宁血洗的,而应理解为洪武年间因战乱而血洗的。

  但是从洪武廿年(1391)到廿八年(1395)这次血洗,才是真正的洪武血洗。据《同治常宁志》记载:“明时卫在衡州,而所在常宁,其兵悉屯田于常宁者,盖湖南大遭屠戮后,调江西户口安插,时各处安插已遍,唯常宁,贵阳,于廿八年遭奉虎满之乱,又屠将半,故有隙地以为屯,且为捍御瑶人之所,此衡郡诸邑皆无而常宁独有之者也。”

  有《嘉庆常宁志》记:洪武“廿八年,常宁又遭奉虎满,夏奇结峒瑶为乱,朝廷派杨景来讨,命自板桥进剿,邑有上下板桥,贼巢距上板桥南又20里,军士误认从下板桥起,遂至血流,玉石俱焚”。

  这次屠杀后,军队便驻守常宁。盛时在城东北有营房454间,城北建演武坪,坪名至今尤存。下面黄茅堡,杉树堡也有驻军。常宁从明洪武廿四年(1391)年的7699人,到永丰元年(1412)的5887人这21年间,人口又减少了1812人。

  据明《嘉靖衡州府志》载,衡州卫驻军共6861名,常宁一个现就驻了2637名。可见当时常宁军事之重要在湘南首屈一指,这些军队到明永乐二年(1413),皇帝才下令要军丁垦民间荒地为田,分屯四乡,垦荒自给,叫做军屯户。后来有军籍户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条令,军籍户为了争取仕途,便纷纷传为民籍。成了常宁永久居民。

  当然在战火纷飞中,流亡他乡者有之,死于疫疠者也有之。还有为了逃避税赋和劳役,隐瞒人口不报者也大有人在。

  这样就揭开了“洪武血洗”传说六百年之迷。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