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人文历史—湖南桂阳婚俗的哭娘(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花楼上练"哭娘"

    桂阳县西北乡的姑娘出嫁时要"哭娘"。

    哭娘是姑娘在"花楼"上作出嫁准备时练习好了的。花楼每个村庄都有,大村数个,小村一个。十多个未出嫁的姑娘们,平常集体住宿在上面做针线活,唱歌跳舞。姑娘主要准备两件事:给自己、朗、家爷爷、家娘、媒人等做鞋和练习哭娘。哭娘是一种诉说性的、歌唱性的啼哭,每哭一句,长"喔--"一声;它既可用来倾泄感情,也可作为艺术表演,听起来凄切、悦耳。其他姐妹帮她做鞋,指点她哭娘,并与她一道排练歌舞,以便出嫁时"坐歌堂"用。到出嫁前一个月,姑娘不再下花楼,由一两个"陪伴"陪着她,专门协助她做功夫,给她送饭食,陪她参加别的活动,至出嫁时为止,陪伴是从姑娘的亲姐妹、堂姐妹或知心好友中逃选的,必须"命好、美丽、能干、擅长歌舞"。花楼从来不准男人上去,男人只能在外面欣赏那美妙的歌声;但其主人们可请有福气、有经验的已婚妇女孩子,上楼做指导。

    到亲人家门去 "哭娘"

    出嫁前三天或七天,连续几个晚上,姑娘先在自己家门口哭娘,埋怨父母生了个"死女",表示自己宁愿"填茅坑"(像夭折的小孩一样,随便挖一丛冬茅草,丢入坑内,再盖上冬茅草),也不甘心嫁到"死戚"(男方)去。然后,到所有"三服"(祖父母的子孙)?quot;五服"(高祖的子孙)的亲人家门口去哭娘,感谢他们的教养,诉说自己的命苦,请他们今后保重身体,时时关心"死去的女崽"(姑娘自称)。每位亲人都送个红包给她,以示安慰。她哭娘时,常有一些妇女围观,评论她哭得好不好,这种哭娘,是受压迫妇女的抗争手段。她们的终身大事,自己丝毫不能作主;她们被卖到陌生的男家去,等待着她们的多是苦难;她们在没有其他解脱方法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哭娘来表达自己的悲愤、不满。因而,使嫁女这"光喜事",笼罩着悲伤的气氛。

    阴拦男家送彩礼

    当媒人还没有到达女方家时,姑娘在厅屋里向"家头爷"(祖宗神位)哭娘,既埋怨祖宗不该送死孙女"来,使死孙女受苦;又怨恨自己再不能给祖宗烧香敬水。在媒人走后,姑娘即请父母前往男方,阻拦他们送彩礼来。她母亲到男方,对亲家说,自己生的女不好,配不上郎,请不要送彩礼了。男方父母则赞扬亲家生了个好女,只怕自己的崽配不上,彩礼又少,请不要嫌弃。这类活动现在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它是由妇女反对不合理婚姻制度所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

    "哭娘"、骂媒

    等姑娘的母亲一回去,男方随即派人抬着花轿、彩礼,由迎亲乐队(五人左右,是花钱请的)伴着,到女方去。同去的还有媒人和两个十二三岁的童男。姑娘听到乐声,便向母亲哭娘,诉说自己并没有花费父母的多少东西,责怪父母不?quot;拔断道芝根,送女下火坑"。花轿,彩礼到了,姑娘又哭娘,痛骂男方与抬轿的人是猪牛,乱闯入她家,要求自己的兄弟姐妹把他们赶走,好让她"心宽"。他们任凭她怎样骂,他们还是贵宾,女方中午要请他们吃酒。姑娘则坐在大门外哭娘,对嫁妆的表示感谢,并请他们"妆我话语","照看我呵"。吃到中间时,上鸡肉黄花菜,鸣鞭炮,女方家长来向媒人敬酒。姑娘又哭娘、骂媒,口口声声"喊你媒人呵,恨死你呵","花言巧语呵,害死人呵","今日做媒呵,明白不得好死呵";媒人只顾接受敬酒,对姑娘的咒骂弃耳不闻。在旧式婚姻中,媒人是重要人物,所以双方家长都要尊敬他;但对许多妇女来说,则是苦难的炮制者之一,为她们所痛恨。于是,谢媒与骂媒交织在一起。这两次哭娘,如果姑娘由于太累,不能表演,可让其陪伴代劳。酒席结束后,姑娘往厨房外哭娘,谢做厨的。 辞花楼

    当天晚餐,姑娘与母亲一道吃"离娘饭",主菜是男方送来的一对公鸡、母鸡,叫"离娘鸡"。自此,姑娘绝食一天两晚,到婚后第二天早晨,才吃饭,这同样是抗婚的表示。饭后,姑娘到花楼前哭娘,告别姐妹们,也告诉花楼,叫"辞花楼"。随即与花楼姐妹一在起,返回家中,再次对父母哭娘,恨自己是个女的,怨父母把自己嫁到死戚去受苦,诉?quot;明日离别呵,难返身呵";母亲流泪相对,再三安慰:"女呵崽呵,放宽心呵";姑娘反过来劝解:"我亲娘呵,再莫哭呵"。母女深情,离愁别苦,令人伤感。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