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人文历史—四大名亭之一爱晚亭(一)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在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亭,是最富观赏性的一种小品建筑,它在于构成一个“可行”、“可望”、“可居”的有限空间,是游人休憩、登临、凭眺、抒怀的极好场所,也是风景胜迹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古亭中,有的侧卧池畔,有的玉立曲隅;有的雄踞于悬崖陡壁之上,有的漂浮于溪流曲折之中,飞檐斗拱,流丹滴翠,形态各异,多姿多彩,高山流水之间为秀丽的自然风景平添了一抹人文色彩和典雅的文化氛围。许多亭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建筑艺术风格而名闻遐迩,如全国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便堪称亭中佳构。

爱晚亭,座落在湖南长沙岳麓山清枫峡内,建在两峡间平旷地上,前俯清澈如镜的池塘,倒映着山光云影,碧瓦红檐,周围簇着丛密的竹木和玲珑山石,背后有层层叠叠直凌碧霄的枫林,亭基青石,八根立柱内木外石,撑起两重翘角方檐,朱栏碧瓦,灵通飘逸,远处望,亭子给人竦竦欲动、凌空欲飞的感觉,真可谓:“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这里山谷幽深,山峦挺拔。每至深秋,林径婉转,古枫参天,灿若云霞。枫叶流丹,层林尽染,亦是国内著名的赏枫观叶佳处。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唐代诗人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的诗句,改名爱晚亭,寓意精妙,使古亭生辉,令人留连忘返。在古代众多的亭中,有的因前人借“亭”抒情,留下名篇,有的更因诗得名成为名胜,至今仍被人传诵、令人向往。亭,不但是建筑上璀璨夺目的矶珠,而历代骚人雅士题写在亭柱上的楹联也是一朵玲珑别致的艺术小花,从而使人增趣,给人解颐,看后使人更添几分游兴,同时也使这些亭锦上添花,增色不少。亭上原有罗典撰写的对联:“忽讶艳红输,五百夭桃新种得;好将丛翠点,一双驯鹤待笼来。”嘉庆年间,罗典的门生欧阳厚均当山长,又题了一副对联:“红雨径中,记侍扶鸠会此地;白云深处,欲招驯鹤待何年。”前一副对联,宣统三年(1911年)经岳麓书院学监程颂万改成: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仍刻在亭柱上。岳麓书院山长罗典之学识才情,资历名望,不可谓不高,然而,其联中“忽讶”、“好将”之虚浮不实,“艳”、“丛”之俗气不雅,“输”、“点”之空泛不切,令人不敢恭维。程氏毅然改之,其胆可谓大,“山径”、“峡云”切地切景,“晚红”、“深翠”达意应时,“舒”、“滴”生动传神,均富于画意诗情,意象炎欠动。五百夭桃是个概数,自宋开宝九年开山由朱熹、张木式立“道南正脉”为理学朝宗,夭桃何止五百。这副改后的对联描绘了山径向晚、新桃成林、桃花盛开、红艳的花色与晚霞相互辉映以清风峡内云烟缭绕、翠色欲滴、驯鹤待归、人鹤相期的美好、宁静、闲适、祥和融通的景象。对联写景,却超越了风景;状人,又潜藏于景物中,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之间,暗藏着教与学、师与生的和谐关系,喻意于联,意味深长,令人赞咏不已,并领悟到一定的哲理。

清代学者欧阳厚均写了一首《岳麓爱晚亭》的诗,十分优美,“一亭幽绝费平章,峡口清风赠晚凉。前度桃花斗红紫,今年枫叶染丹黄。饶将春色输秋色,迎过朝阳送夕阳。此地四时可乘兴,待谁招鹤共翱翔。”亭周景色以及超然物我的闲适心境,跃然纸上。而最富有历史对比意义的是1906年10月3日和1959年12月革命活动家林伯渠(1886——1960)写的《游爱晚亭》和《重游爱晚亭》两首诗。前一首说:“到处枫林压酒痕,十分景色赛天荪。千山洒遍杜鹃血,一缕难招帝子魂。欲把神州回锦绣,频将泪雨洗乾坤。兰成亦有关河感,愁看江南老树村。”1906年,黄兴筹划在湖南浏阳、江西萍乡、万载分三路起义,进攻满清政府,不幸事机泄露,浏阳、萍乡提前举行起义,但以失败而告终,刘道一烈士壮烈牺牲。作者在这首诗中,借爱晚亭这一特殊场景尽情地倾诉对革命失败的悲痛。后一首则写道:“重来不是旧山村,耳目一新爱晚亭。公社标名用岳麓,遍山种树尽冬青。韶光正是多佳日,化雨群欣出山由云。看到萌芽即发展,能宁大地可胜春。”诗中洋溢着革命胜利之后,一派春光明媚、欣欣向荣的景象。同一座古亭,在两个不同的时代,看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变迁。有关爱晚亭的诗文,还有30年代著名女作家谢冰莹写的散文《爱晚亭》以及50年代周世钊写的《踏莎行秋日游爱晚亭》:“碧涧鸣琴,红林供画,一山秋色多潇洒。为寻旧迹上芳亭,早接英风忆黉舍。身在山中,心忧天下,凭栏熟计连朝夜。菜根为饭草作鞋,要将历史从头写。”这些都是十分耐读的佳作。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