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名人—追访陈赓记忆:大将的命运(二)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陈赓的传奇色彩丰富,还在于他与对战双方都有非同一般过命的渊源。1955年,蒋介石在接受一个美国记者的采访时,曾提到黄埔军校时期著名的“黄埔三杰”;多年后周恩来对记者也谈到了同样的话题。他们都提起“三杰”中陈赓曾经救过他们的性命。1933年陈赓被捕大难不死,蒋介石没有杀害他,显然不能简单地归为那一次救命之恩,来自各方的政治压力阻挡了蒋介石才更符合战争逻辑,但那救命之恩才显得陈赓的命运有回旋的余地,蒋介石许诺:“只要你愿意,我可以随便让你指挥任何一个师。”但他依然不做第二次道路选择,把自己置于生与死的边界。

    由于陈赓的位置,他的传奇必定联系着一段历史。理想可敬,历史无情,他的戎马一生中竟有大约10年时间是在与自己的同窗旧友做生死决战,当那段历史远去时候,当事双方也许终能一笑泯恩仇,但风云际会的历史现场上,那又是一种与庄重的道路选择相互考量的内心伦常秩序。并非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考量、都走到过生死边界,陈赓与历史中交战双方的命运纠缠以及他在战争中几次大难不死,是他的传奇中不可缺少的意志与能量的光彩。从这种不可毁灭光彩中我们似乎能看到某种坚硬的东西,它比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更牢固、更持久。

    1961年,陈赓58岁时去世,他的传奇终止得又是那么早,这与他的传奇一生又形成某种对比。

陈赓、王根英在上海

    与亲人一次又一次生离、乃至死别,似乎是那个时代每一位革命者都必须面对的命运。对于王根英这位曾经的革命战友加革命伴侣,陈赓一直用自己的方式默默铭记着。

革命夫妻

   1933年12月,二姐王根英在家里被特务带走的情形,王璇梅一直都深深记在脑海里:“那一天,四五个穿长衫的特务找上门来,说要把王根英带走询问情况。家人知道不妙,哥哥赶紧把特务头子引到里屋,拿出家里仅有的几十块钱想疏通,但磨了一个多小时也没什么效果,姐姐终于眼睁睁地被带走。”当时11岁的王璇梅现在回忆说,当时陈知非刚4岁,这是他与母亲王根英的最后一面。

    在陈知非的童年记忆里,对“父亲”与“母亲”的印象几乎是一片空白,他也是直到查了湖南老家的家谱,才确认自己是1929年出生。有关母亲的形象,他都是在后来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出生于1906年的王根英是家里9个兄弟姐妹中的老二,8岁时王根英便跟着姐姐,到纱厂做工。“记得早上四五点钟左右,天还没亮,妈妈就起来给几个姐姐做早饭,然后上工,晚上18点才下工回家。”王璇梅是家里的老小,比王根英小16岁,对姐姐的回忆也并不清晰。

    1923年,17岁的王根英转到怡和纱厂做工。此时,恰值中共利用教会名义,以纱厂工人为对象,开办了工人夜校。好强的王根英是这所夜校的第一批学生。家里的贫苦状况以及在工厂里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使王根英对共产党有了天然的亲近感,她也很快成为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中国共产党为了配合北伐而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二姐不仅三次武装起义都参加了,而且在第三次武装起义之前,受周恩来委托,把一些枪支拿到家里藏起来。”

   王根英是在夜校时认识的陈赓。陈赓追求王根英的方式,也成了后来许多文艺作品重点描绘的一个细节:陈赓对年轻、充满革命热情的王根英产生爱慕之情,就写了一张字条请人递过去。没料到条子传到王根英手里,被泼辣的她认为是扰乱会议,顺手贴在了会场上,立即成为各代表休息时的笑谈。陈赓一看爱情表白被公布于众,索性又写去第二张,结果又被贴出来,连写三张都是同一个下场。周恩来得知后批评陈赓求爱不讲究策略,还是他与邓颖超出面找王根英谈话,最终撮合成了这一对。

    “起初姐姐觉得能说会道又爱开玩笑的陈赓有点滑头,不太同意。”现已84岁的王璇梅笑着回忆。被王根英接受后,陈赓经常跑到王家,跟王根英的父亲聊天,“父亲觉得陈赓口才好,人又机灵,很喜欢他”。王根英八九岁时,家里按当地风俗,给她定了门娃娃亲。与陈赓结识后,她请求父亲为她退掉这门婚事。王父于是请地方有名望的人士去男方家说情,最后请了一桌酒席,男方只好同意退婚。“那时候一般女孩子订了婚之后再退掉是不太容易的,所以二姐一直也感谢父亲。”

   1927年,陈赓与王根英结婚。在王璇梅记忆里,陈赓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好像从来不记得他在家里休息过”,像当时的“白领”一样,每天或着蓝、灰长衫,或着绸缎上衣,别人问起来,姐姐回答:“我家先生在洋行里工作。”

   陈赓与王根英最后一个住处是上海保定路一个很大的弄堂里,住的是后楼一间小屋,紧挨着凉台。像上海普通人家一样,王根英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倒马桶,然后洗刷干净放在凉台上晒干。但陈赓总是不等马桶晾干,抢着第一个用马桶。每逢此时,王璇梅总是偷偷向姐姐告状:“姐,马桶还没干,阿哥又抢先用啦!”陈赓就得意地哈哈大笑:“小妹,拿报纸来。”

   还有一次,王根英在气炉上煎河虾,不小心把虾煎糊了,不舍得倒掉,想把糊的部分拿去洗洗后接着吃。但陈赓一把抢过来,往虾碗里吐了几口,一边吐一边顽皮地看着姐俩笑:“这下不能吃了吧!哈哈!”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