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名人—李端棻与京师大学堂(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李端棻(1833—1907),贵州贵阳人。1896年时为刑部左侍郎的李端棻向光绪皇帝上了一道《请推广学校折》,首次提出设置“京师大学”的建议。本文作者为其孙。

  李端棻,字絆园,清道光十三年(1833)九月初十生于贵州贵阳,祖籍湖南衡州清泉县(今衡阳县)。他虽生在贵州,但为官在外,大半生住在北京,只是后半生回到贵州工作。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月十二日在贵阳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李端棻于同治元年(1862)应顺天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中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在朝廷中他以直言不讳著称。同治十一年(1872)出任云南学政时,正当云南政局混乱,文教事业每况愈下,他跋山涉水,足迹遍全省,认真考核各地生员,多方促进。不数年,云南的文教大有振兴。

  光绪十五年(1889)至光绪二十年(1894),李端棻先后出任山西、广东、云南、四川及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及顺天乡试、会试总裁,对士子们的学业成绩极为关注,并善于选拔人才。此外,他还历任刑部侍郎、仓场总督及礼部尚书等职。

  中国封建帝王时代的人事制度,千余年来都是以科举取士,清朝更规定科举文章专用八股文,这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人们的聪明才智难以发挥。李端棻自1863年入翰林院至1896年从事学政三十三年,深知科举制度专重考试、忽视教育的弊害,致使大量少年子弟因得不到就学机会,无由成才,难被任用——他的著作中曾有“帖括词章误此生”的诗句——遂萌生变革之意,而有举办学校之请,这与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所说“变法之本在育才,人才之兴在办学”的观点和主张相一致。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略中国,而清政府软弱无能,一味屈膝投降,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也一订再订。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后,光绪帝“欲兴庶政而图自强”,降诏征求“通达中外能周济时用之才”。不料时过数月,应者寥寥。究其原因,李端棻认为“非天之不生才也,教之之道未善也”,遂于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二(1896年6月12日)上奏《请推广学校折》。这一奏折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名的纲领性的文件。它表面是讲教育制度,但实际上已触及到封建用人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在这方面梁启超也曾提出:“以科举取士,必然触及人才。故不惟八股当废,即科举亦当全废。”人们知道,学校普及之时,也就是科举废弃之日。许多靠以科举晋升为官的朝臣,担心一旦废了科举,则自身的官职难保,深感恐惧不安,乃多方阻挠办学工作的进行。

  对此情况,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也早有评述。先是康有为自己捐资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强学报》,由梁启超、李梦华为编撰。同时还在北京开设强学会,以陈炽为会长,梁启超为书记员。该学会所办的事主要有五:一是编辑东西文书籍,二是创刊新报,三是开图书馆,四是设博物仪器院,五是建立政治学校。其开创我国组织协会学会之先河,康有为撰写的《强学会》序曰:“痛述亡国后悲惨之状,以激励人心。”读之者多为之泪下,故热血沸荡,民气赖伸,而守旧之徒恶之。御史杨崇伊上奏劾其私立会党,显干禁例请旨查封。强学会虽被封禁,但自此以后风气渐开。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御史胡孚实奏请解禁,于是将北京强学会改为官书局。

  自1896年6月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至1898年6月,前后两年之久,拟办的京师大学堂仍在“议行”过程中。对此,光绪帝很不满意,遂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下《定国是诏》重申:“京师大学堂乃各省之倡,应首先普及……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接着,又于当年五月十四日下诏宣布废除八股。五月十七日再次诏谕,敦促加紧开办京师大学堂。梁启超对李端棻的《请推广学校折》评价很高,在他拟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时,就是本着李氏奏折的本意制订了章程八章四十九节八十余条。

   李端棻在奏折中除请办学堂之外,还建议各省设藏书楼,在所建学堂中设仪器室,在京师设译书馆,并在京师与各省及繁华商埠设大报馆,又建议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这可称为“一经五纬”,即以办学堂为经,以其他五项为纬,他认为:“若此则中人之士皆可自励于学,而奇才异能之士,其所成就,益远且大。自十年之后,贤俊盈庭,不可胜用矣。以修内政,何政不举,以雪国耻,何耻不除,上以恢列圣之远忧,下以慑列强之狡诈,道未有急于此者。”此奏折得到光绪帝的采纳,这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不仅于1898年建立了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接着各省的大学堂、中学堂也纷纷建起来了。

  自光绪帝下《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百日维新”开始,由于李端棻积极参与变法,屡上奏折,请开学堂,定律例,开懋勤殿议制度,这在当时极端守旧的中央大臣中极为少见。所以梁启超说:“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一人而已。”这一人,指的就是李端棻。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