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名人—李端棻与京师大学堂(二)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1898年7月22日李端棻被授职礼部尚书,负责掌管全国教育行政。依清朝官制惯例,必须满汉兼顾。李氏乃汉族,因而又以满族裕禄并任尚书。李端棻成为济世瑰伟之才,在新进官员中,他的官职最高。

  变法失败后,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在南海�NFDCB�台,并于同年八月十三日(1898年9月28日)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杀害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李端棻以“保荐匪人”的罪名被革职,流放×。他在那年中秋节离开北京时曾有诗云:“怕听中秋月有声,要从菜市哭忠贞,幸予被遣为迁客,匹马秋风出帝城。”他由兵丁押解离京,踏上远戍西域的旅途。一路艰辛,来到甘州(即今之张掖)。因病留甘州治疗,后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以年老多病,被赦回黔,那时他已六十九岁。1902年贵州巡抚聘他主持贵州通世学堂讲席。那时学堂在贵州才是初办,仍保持着过去书馆的月课制度。李公觉得变法虽失败了,但萌芽新政必须推行,自己有责任充当西方新学的传播者,遂决定以奖掖后进、开通贵州风气为己任。他在主持月课时,以《卢梭论》、《培根论》命题,阐发西方的民权、自由思想。他将卢梭与中国的孔子、孟子相提并论。学生们对此闻所未闻,哗以为怪,并作竹枝词说:“康梁余党至今多,请尔常将颈子摸,死到临头终不悔,敢将孔孟比卢梭。”有的还指责他:“居心只想做奸臣,故把康梁分外亲,此君曾被康梁误,复把康梁再误人。”

  李公不因受人诽谤而悔恨,只是为自己所讲的内容不能被人们理解而感遗憾,乃作联语一则,挂在学堂的墙上,以表心迹。联语云:“我犹未免为乡人,甫邀恩命释回,莫补前愆,敢冒藐躬堪表率。师不必贤于弟子,所愿英才崛起,突超先辈,庶几垂老睹文明。”师生们读后很感动,认为先生从远处着笔,对地方人才流露出一片真情的期望。李端棻在去世前不久还给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去信说:“我虽年逾七十,志气尚如少年,天不死我,犹将从诸君子之后,有所尽于国家矣。”其中拳拳爱国之心,至今读来仍十分感人。

  李端棻晚年在贵阳家中,于忧国忧民、执教讲学之余就是栽花种竹、饮酒赋诗。他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联合贵阳士绅于德楷、任可澄、唐文镛、华之鸿等将原设北书院的贵阳府中学堂移到南城的雪涯洞,改为贵阳中学堂,次年这个学堂改为通省公立中学堂。1908年该校又迁入河神庙新址,这就是现在贵阳一中的前身。临终前数月,他虽是年逾古稀,步履维艰,但仍由人搀扶巡视贵阳各学堂,并竭力捐资助学。教育界人士至今仍在怀念着这位老人!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