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名人—著名国际革命诗人萧三(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诗人,起来!现在这时节,
   不能贪取甜蜜的睡乡。
   莫忘了,千万战士的热血
   流在中原的沙场上。
   每个人都应该和他们在一道。

   你现在不能丢炸弹,动刀枪,——
   你应该写些诗歌给他们唱:
   诗人,诗歌可比子弹和刺刀。

  1940年,萧三和诗友柯仲平、公木、胡乔木、贺敬之、塞克、郭小川、艾青、朱子奇、胡代炜等成立了“延安诗社”,组织出版《新诗歌》,推举萧三写发刊词,萧三于是写了上述八行诗,标题为《诗人,起来!——出版“新诗歌”的几句话》。这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句,既是诗人的创作态度和主张,也是诗人光辉的革命和战斗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光头少年

  萧三,乳名莼三,又名克火森 ,别名植藩,1896年10月10日出生于湘乡县萧家冲的桃坞塘。他的父亲是一位精通经史、长于国文、又攻数理的颇具声望的教育家。因为他思想开朗,性格刚直不阿,不愿为封建帝王歌功颂德,撰写“皇恩浩荡”之类的诗文,因而屡试不中,一生从事教育,主张教育救国。母亲方玉英,温文贤淑,体貌健美,天生一副清亮圆润的好嗓子,喜欢民间艺术。萧三自幼就爱听母亲唱那些旋律优美的民歌,听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如三国蜀相蒋琬如何深谋远虑啦,神童贺德英如何才华横溢啦,冯子振一夜作梅花百咏啦,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等也成了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萧三生活在这样一种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里,接受熏陶和教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勇往直前,立志报效祖国的优秀品格。

  萧三在乡下读完私塾后,于190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山学校。他在这所历史悠久,环境幽雅,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新式学堂里认真学习了各门功课,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盛世危言》、《新民丛刊》等大量课外书籍,思想和学识有了很大的长进。这一年,他写的作文《救国图存论》在班上引起轰动,国文老师周先生在作文上批了“大厦如倾要栋梁,青眼高歌望吾子”的诗句。他在东山学校完成四年学业后,与二兄萧子升双双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这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夜,他来到学校不久,就听了学校请来的一位革命党人的慷慨激昂的演讲。这位革命党人不仅痛斥了清王朝腐败无能和出卖国家主权的罪行,还提出了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一个民主自由新国家的主张。他又走出学校,走上长沙街头,发现革命党人四处演说,各学校的爱国师生也都行动起来,办夜校、出书报、向民众宣传鼓动。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标语,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这场资产阶级革命宣告了清王朝的彻底垮台,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多个省纷纷响应,10月22日,湖南同盟会和哥老会红帮首领焦达峰、陈作新立即行动,策动新军四十九标和五十标起义,宣布湖南独立,并被革命者和社会各界推举为湖南正副都督。

  消息传开,广大群众情绪激动,长沙城里一片欢腾。萧三虽然年幼,但和许多热血青年一道,迅速投入到这场革命洪流之中。他与青年学生一道奔走相告,一起写标语,印传单,扎小旗,练歌曲……配合革命行动。为了表示同封建王朝决裂,显示勇敢精神,他与二兄商量后,取来一把剪子,“咔嚓”一声剪掉了自己的辫子,并剃成了光头,他又动员其他同学,剪掉头上的辫子。可是十多天后,刚刚上任的焦达峰、陈作新就被敌人残酷地杀害了,他们的尸体被抛在抚台衙门的坪场里,令人惨不忍睹,萧三极为愤慨。

  这一年的冬天,特别阴冷。人们早早地穿上了冬装,带上了御寒的帽子,然而萧三和许多剃了光头的学生一道仍旧光着头。放假后,他与二兄返里,步行两百多里,一路光头,迎着刺骨的寒风。一些爱搭讪的人,得知这两个光头少年是从省城回来的,便向他们询问省城闹革命的情况,萧三和他二兄就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向他们讲述大革命中的新闻轶事。当他们到达湘乡县城时,特意多停留一些时间,站到昭忠祠处的一处高台上,慷慨激昂地向群众讲述武昌起义和湖南革命的情况,宣传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的革命道理。

  投身“五·四”

  1918年4月14日,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