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名人—易顺鼎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1858-1920)
近代诗人。
龙阳县(今汉寿县)人。字实甫,又字中实(一作中硕),自号眉伽,晚号哭庵。清咸丰八年(1858)生。易佩绅之子。幼聪颖,长有才子之称。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纳资为刑部山西司郎中。后以6次参加会试均落第,乃改官河南候补道,总厘税、赈抚、水利三局,并督修贾鲁河工程,任三省河图局总办。光绪十四年(1888),以进呈三省河图,加按察使衔。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起,易顺鼎由刘坤一奏调至京,参与军事,因上书云:“不患不出于战,而患一战之后终归于和;不患终归于和,而患失战与和之本。”并提出10项主张,且自请上阵杀敌。明年战败,清廷被迫与日和谈,拟割让台湾。他再次上言,力主“罢和议,褫权奸,筹战事”。疏上不报。旋赴台湾侦察军情。要求刘永福(时帮办台湾防务)调拨兵力,加强台中防务。因军饷无着,返回内地等饷。后得张之洞筹款15万两,因再往台中,拟交黎景翯(时主持台中军务),用以加强台中防务(一说5万两,交刘永福)。不料刚抵涵江,台中已为日军所占,不得已折回厦门,图谋策划台北士民独立。未几,全台为日军侵占。是年冬返长沙,调任湖南督销局总办。
光绪二十六年(1900)易顺鼎被委任督办江阴江防。旋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光绪帝和西太后光亡西安,他又被调驻陕西,督办江楚转运。二十八年冬,简任广西右江道,旋调署太平思顺道。后以与两广总督岑春煊意见相左,被劾罢归。上书都察院,自呈被参冤抑。后经都察院会同继任两广总督张人骏查明得实,至三十三年起复原官,授云南临安开广道,旋调任广东钦廉道。次年秋署广肇罗道,移高雷阳道。
民国元年(1912),袁世凯任大总统后,易顺鼎到北京任印铸局参事兼帮办。民国3年,任政事堂印铸局代局长。翌年秋,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加剧,“筹安会”和“全国公民请愿联合会”相继成立,策动各省上书请愿实行帝制。9月下旬,易顺鼎与湖南官绅及立宪派人士61人,上书参政院,要求复辟帝制。民国5年(1916)1月1日,被袁世凯正式任命为印铸局局长,直至6月6日袁世凯病死为止。
易顺鼎擅长考据、经济、诗文、词赋,尤工诗,与宁乡程颂万、湘乡曾广钧称“湖南三诗人”。生平作诗近万首,与樊增祥时称“两雄”。生平足迹达十数省,多一地为集。有《丁戊之间行卷》、《摩围阁诗》、《出都诗录》、《吴船诗录》、《樊山沌水诗录》、《蜀船诗录》、《游梁诗剩》、《庐山诗录》、《甬东集》、《四魂集》、《四魂外集》等20种,及经史、杂记等共100馀卷。其中尤以自述生平诗《四魂集》,以及《丁戊之间行卷》、《眉心室悔存稿》等最有名。诗词雄伟奔放。晚年与樊增祥、陈三立避居京沪间,鼎足骚坛,名震一时,为近代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之一。
民国9年(1920)秋,易顺鼎病卒于北京寓所,年68岁。
【来源:网络整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