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

思想言论—举国上下的尚武精神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在先秦,楚国以举国上下尚武而闻名。所谓“尚武”,就是以勇武果敢、有锐气、富于战斗性为上,这既是指楚人的一种性格而言,又是指楚国的一项国策而言。楚国最初处蛮荒之地,荆棘丛生,猛兽当道。为了生存发展,就得以披荆斩棘,射虎斩蛟,作为日常行动。这是形成楚人的尚武风气的原因之一。楚人曾屡遭商、周统治集团的征伐。商王朝的雀将军、多霄将军与商王武丁、商纣王都曾发兵攻楚,进行屠杀。周昭王兵渡汉水伐楚,周宣王派大将召伯虎、上方叔进攻江汉,大肆俘掠,并称楚人为“丑类”;后来周王朝又建立“汉阳诸姬”,对楚人进行封锁。不甘心被征服的楚人,自然要广生尚武之志。春秋以后,楚国要抗拒中原霸主的进攻,开疆拓土,谋求统一天下,当然也必须维持尚武之国策。

楚国尚武,首先是楚王的身体力行。

熊渠勇力过人,他曾把一块白石看成一只白虎,射了一箭,连箭头都射进石中。因此他博得人们对他的敬重。他有三儿子,都拜神箭手琴氏为师,学习射功。从此楚国国君,都必须学射。

楚武王一生是在征鞍上度过的,他向将帅讲授行军布阵的阵法,他向士卒讲授用戟之法,并以身示范。他年过古稀,仍抱病出征,为楚的壮大捐躯,谥之为“武”。

楚庄王是一位军事家,耀兵伊洛,逐霸中原。是楚人尚武精神的杰出代表。他通过尚武的实践赋“武”以新的内涵,即“止戈为武”,就是制止暴力,消弭侵略才是真正的尚武精神。

楚共王亲上前线,被晋军射伤其目。将御箭赐养由基,让他报一箭仇。显然他也是勇武过人的。

楚康王即位五年,未能领兵打仗,他对令尹子庚说:“楚人认为我在位五年,忘记了先君的霸业,我死后将不配用王礼安葬,更不配享祭于祖庙。”即不具备尚武精神的国君,是得不到臣民的拥戴的。

楚灵王不仅善射,而且能使用大斧,也是一个孔武有力的人。

楚襄王在与宋玉等文士游云阳台(在今湖北荆沙市境内)时,也念念不忘“持太阿宝剑以统一天下”的武功。

其二是楚国臣民积极奉行尚精神。

楚养由基善射,能百步穿杨,是一位神箭手。据史书载,他射过五次箭,箭箭为国家利益而发。首次是在令尹越椒发动叛乱时,庄王王权处于千钧一发之际,作为小校的养由基面对大力神、神射师越椒,镇定自若,射杀越椒。这一箭奠定了楚庄王的霸业基础。二次是晋楚鄢陵之战前,他与另一神箭手潘党进行射演习,一箭射透七层铠甲。这一箭鼓舞了楚国的士气。三次是楚共王被晋将射伤其目,他奉共王所赐进行报复,仅一箭即射杀晋将,这一箭雪了王仇国耻。第四次是楚军败退时,他射杀晋国二将,保证了楚军主力安全转移。第五次是在吴军伐楚之丧时,他一枝神箭退吴军,俘其大将公子党,打击了破坏“国际”惯例者的气焰。

楚共王时的大力士叔山冉,在晋军追赶楚军时,他只身殿后,扑向追赶的晋军,抓起晋军的士兵当武器,投向晋军指挥车,把指挥车前的横木都折断了。晋军骇然后撤,楚军安全退兵。

楚惠王时的大力士熊宜僚,武艺高超,力大无穷,可敌 500人。白公倡乱时约他入伙,许以高官厚禄,他认为楚国刚刚从战乱中恢复创伤,楚惠王为人宽厚,就予以拒绝。当白公以剑相胁时,他亦不为所动。

白公发难后,作为“天下勇士”的申鸣向白公发起进攻,白公劫其父对他说:“归顺我,平分楚国;不归顺我,杀死你父。”他忍泪击鼓,亲睹其父遇害。申鸣奋起向白公发起进攻。

白公派石乞以武力威慑易甲,以剑胁逼屈庐。易甲说:“你行其威力,我坚持正义。”屈庐说:“见利不动,临死不恐才是知命之士。”这种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也是尚武精神的另一种表现。

楚人在吴楚之战与战国时的秦楚之战中,那种前仆后继,视死如归,慷慨悲歌的精神,体现了楚人的尚武精神已溶入土气国魂之中。

其三、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楚国武精神的集中表现。因为兵器利,则士争先;训练有素,则士勇武无敌,所向披靡。楚国的战车在先秦是很负盛名的。《楚世家》:“楚王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战国策.楚策》记载了楚国军事实力:“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

甲胄、兵器:《荀子.议兵篇》:“楚人鲛革犀以为甲、鞈如金石。宛 (南阳) 钜铁(钅 也),惨如蜂虿。”《墨子.鲁向篇》:公输般为楚作水战钩距,攻城战云梯。《史记.范睢列传》:(秦)昭王日:“吾闻楚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

弓箭:《吴越春秋》记载楚箭师琴氏发明了弩机。1986年,荆(门)沙(市)铁路施工中出土的楚国双箭并发连弩,实物与史载相符。

万舞:《左传》载楚文王及其弟令元子元均举行过万舞。这是一种武舞,参加者人数众多,舞场上一片干戚羽旄,干戈耀眼,杀声震天。这种舞蹈,在《左传》中仅见于楚国。大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气势。

其四、楚人的尚武精神渗透到楚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楚人普遍佩剑,如楚庄王听到使臣申舟被宋所杀,迫不及待地去点兵,走到宫门外,侍臣赶上送去佩剑。屈原是位文臣,他也“带长铗之陆离兮”。次非斩蛟,刻舟求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楚人是爱佩剑的。如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青铜剑172件。在264座单棺墓中,有89座有剑,还有24座小墓,可能是平民墓,别无一物,但都有一剑随葬。《战国策.齐策》载:楚一登徒(力夫) 不想替孟尝君运象牙床,愿意将家传宝剑相酬。搬运工也有家传宝剑,可见楚国平民也是佩剑的。此外,楚人还以舞剑佐酒,等等。

总起来说,楚人具有的尚武精神,为结束当时连续征战的局面,使华夏从分裂走向统一作出了贡献: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勇敢的民族”作了一个有力的注解。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