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风楚俗—荆缎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荆缎,亦称荆绵,是一种以蚕丝为原料的丝织物,它通常以经纬纱按一定的结构方式提花织成,表面平整,富有光泽,是一种高档的服装面料。荆楚大地出产绵缎织物,其历史最早可前溯至公元300 年之前的战国时期,1982年出土于马山一号墓的战国丝绸中,即有以提花、抛棱为织造手段的古代锦缎。
到了元、明之际,荆州一带的荆缎作坊便已相当普及,清朝咸、同年间,荆缎生产作坊进入全盛时期,荆州城内惠城街的张全盛机坊,其经营规模之大,工艺水平之高,居同业之首。著名的荆缎业提花匠人张祖禹,就是在这家机坊从15岁学徒开始而成为声冠荆楚、名播海外的一代巧匠的,由他改进织造的八团花缎、八枚缎、牡丹桌围等荆缎精品,一直是清廷王公贵族和西洋富商所热心追逐的抢手货。在1920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荣获第三名的荆缎制品上,就有张祖禹为之付出的巨大心血。
荆缎质地丰厚,花纹精致,外观瑰丽,色泽光鲜,在清代即被列为贡品大量进奉朝廷。
民国初年,荆州一带尚有可考的著名机坊7户,织机23张,从业者200余人,年产荆缎8050丈。沙市的丝线街(现崇文街)就是荆缎生产的原料购买和产品销售的重要市场。1940年,日本侵略军进占沙市、荆州,荆沙机坊多毁于战火,匠人随之风流星散,到解放前夕,荆缎基本上处于濒于灭绝的境地,新中国立后,才重展生机,得到了蓬勃发展。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荆风楚俗—湘鄂边“骂俗”趣谈
- 下一篇:屈原祠—吊屈原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