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

21个地市的来历(揭阳)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揭阳市是广东省人口叫多且较为稠密的地区之一。1999年末,全市总人口568. 87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85.5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99%以上,另有极少数的回、满、苗、壮、黎、傣、京等少数民族。 揭阳是全国著名侨乡,港澳台同胞和旅外华侨320多万人,遍居胜界各地,还有归侨、侨眷180多万人。

揭阳是粤东古邑,历史悠久,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 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秦始是平越后,于33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东晋成帝成和六年(公元331年)揭阳析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10年(公元1140年),又设立揭阳县。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国函[l991」84号文)批准揭阳撤县建市(地级)。

揭阳市榕江和练江流域历史上是粤东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外通商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榕江炮台口岸及神泉港、靖海港就与东南亚各国通航,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明清时代,手工业、商贸业较发达;民国初期,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输入,出现了简单机械加工的小五金制品行业、服装加工行业和棉纺织业;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前夕,揭阳经济处于瘫痪状态;1949年10月19日,市区榕城获得解放,从此揭阳各地开始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特别是建市以来,揭阳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均取得长足的进步。

揭阳八景

谯楼晓角

谯楼原在县衙前院,用以击鼓报更及吹角司晨,明代天启元年(一六二一年)建进贤门之后,改移于进贤门城楼。进贤门楼分三层,下层为瓮城门,中层为城楼,上层为琉璃亭阁,四面配以花窗活牖,朱漆画栏,壮丽堂皇,为榕城五门之冠。该城楼职司报晓,每当晨曦初现,报晓号声随风悠荡,驱散晨雾,迎来朝晖,故称"谯楼晓角"。公元一九三七年修建环城马路,城墙拆除,谯楼犹存,成为历史古迹。近数十年来,曾多次进行修茸,恢复原貌,栽花植树,荷池喷水,使古楼重焕新姿。并常于楼上开展书画艺术展览和文娱活动,成为民众逸游小憩之处。

仙迹钓鳌

钓鳌桥,今称吊桥。据清《一统志》记载:城西二里为南北二河之襟带,当春湖逐浪,舟楫过往,似箭离弦。传说唐时吕洞宾(纯阳子)成仙后,曾现舟于此,题诗于桥边云:"桃花浪暖禹门高,平地雷声惊怒涛,愿借天家虹万丈,垂钩直下钓金鳌。"后以"钓鳌仙迹"名景。建县之前已有桥,置县之后建成五孔石桥。明初被水冲毁,另在靠近北河处建成木桥。明中叶,又在原址建成三孔石拱桥,后复遭水劫。清初改建成二墩石桥。由于南北二河水差高低,每于春雨过后,北水南泻,群鱼逆水而上,傍桥垂钓者甚多。明代邑举人曾敬有《鳌桥钓浪》诗云:"谁筑鲸鲵金背高,跨天双烁锁波涛,临流若问丝纶手,不钓凡鱼只钓鳌。

双峰晚钟

双峰寺旧址在磐溪都之双山,宋绍兴十年,×法山所创建。后移于榕城之马山巷,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平方米,为我县规模最大之古寺院。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一三九一年)冬十月,全国大毁寺观。翌年,将揭阳各地被废的宁福(在榕城)、花果(在仙桥)、丰化(在白塔)、宝福(在桂岭)、双山(在桂岭)、资福(在梅云石马山)、福城(在亨罗山)等寺田产,并归双峰寺所有。清雍正六年(一七二八年),双峰寺被飓风摧毁,知县陈树芝庀工修复。昔时寺内,耸竹修篁,庭树垂荫,曲径通幽,每当夕阳西下,鸟雀归巢,钟鼓铎钹,木鱼笃笃,梵经陈闻,也别有情趣。

紫陌春晴

紫陌山亦名鸟木山或笔架山,在榕城南面五里许,与仙桥山隔河相对,山高五十米。昔时山上遍植桃李,山坡有僧寺、书轩。每当春晴,山明水秀,桃李吐艳,景色迷人。传明嘉靖御史郑一初曾在此读书及聚徒讲学。清康熙二十三年文人郑濂曾作《紫陌春晴》诗:"春郊晴望日迟迟,立马褰帷问俗宜,初绿小桥杨叶短,新红古院杏花垂,几村鸡犬疏篱隔,十亩原田薄雾滋,处处枝头啼布谷,但教深耨起疮痍。"庠生卓伯先也作有"独乘烟艇过前溪,一片春陂路不迷,芳草未销辞客梦,乳莺初傍酒人啼"的吟咏。

两溪明月

两溪明月一景,在炮台镇东面,榕江南、北河合流出

海处。据清人《韩江闻见录》载:"揭阳双溪之合流也,中秋夕,潮汛涨,月出桑浦石黾之尖,可于合流处得双月影,亦一奇也。"该处江面开阔,每逢月明之夜,泛舟游此,夜景陶人,故清代庠生卓伯先有"南溪水接北溪流,影落银蟾缟夜秋,我欲弄潮吹玉笛,徘徊如泛海中洲"的诗句。郭之奇在《两溪明月》中也有"长忆元晖如练语,更添月意作江情"之句。明代天启年间,为防倭寇侵犯,于此处填下巨石七堆,以阻倭船入侵,名为七星石。传说明代揭阳知县冯元飚因爱妾被其发妻妒害,冯为妾报仇,借赏月为名,船中审妻,将恶妇推下江中,即在此处。

岐山晚翠

黄岐山在榕城东北八里,山上林木葱茏,磴径盘曲,风景秀丽,有明代的古塔和月容墓,半山亭、侣云庵竺冈岩、卧云洞。还有宋代文彩卓著的学者陈希亻及读书处等古迹,以及历代名人游客留下的石刻墨迹。登上黄岐山,俯瞰榕江,如彩练萦绕,远眺村落,尽收眼底。看红日西沉、百鸟归巢,牛羊下山;听牧笛横吹,山僧木鱼,萦绕丛林。黄岐夕翠美,游人意忘返。故前人有《岐岭钟声》诗云:"寺隐深林锁暮烟,寒钟初动月娟娟,乍疑潮岸敲金石,欲谱梵音入管弦。青嶂望中闻鸟噪,白云堆里有僧传,焚香坐久浑无寐,一百八声霜蒲天。"每逢正月既望,重阳佳节,游人踏青览胜,红男绿女,登高怀古,络绎不绝,乃郊游之佳境。

南浦渔歌

在南门街口环城路外,昔时为一片河边浅滩,倚城临水,为渔人泊舟之处。此处河面宽阔,水流平缓,觜鱼(俗称刺鱼,又名凤鱼或鲚鱼)群集,渔人捕之,日间渔舟数,设计围捕,由远而近,敲木柝、击船板,仿平吆叱之渔歌,然后众网渔鱼。晚间渔民则集中滩地,摊卖鱼鲜,灯火点点,弦曲渔歌悠悠悦耳。

玉窖乔榕

玉窖即北窖桥。初建于宋末,明代修城时,改建为三孔石拱桥,并设开关,形成水上城门。清又改建成单孔拱桥。桥之靠河处,有二株大榕树,盘根交错,蓊郁繁荫,状如华盖,气势雄伟,自成一胜。古有诗称"何年同托根,初在石坦上,岁久侵土膏,盘结类柱磉,株似跨鹤形,枝如连理想……"又有:"环城奇树傲群峰,栽入清溪翠影重,夜月阴高招舞鹤,雪涛秋卷吼吟龙,居然汉史称千植,不向秦时羡五封,我倩橐驼移越土,明湖一为蹑仙踪。"清时古榕已枯,后人虽重植,但不奇特,且周围有高大挺拔之木棉数十株,因而又称为"玉窖棉荫"今古迹依稀,尚存名于世。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