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历史文化名镇(沙湾镇)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名镇简介
沙湾镇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总面积52.7平方公里,人口12万,毗邻穗港澳。
沙湾镇是一个具有8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璀灿的文化。沙湾自古以来文风鼎盛,名家辈出,文化积淀丰厚。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何氏三杰",涎生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传世名曲;沙湾留耕堂、宝墨园、三善古庙群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杰作;沙湾飘色不愧为名闻遐迩的民间艺术瑰宝;还有醇香诱人的传统小吃--姜埋奶……。沙湾因此面享有"文化之乡"的美誉。1998年以来,沙湾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广东醒狮之乡、广东飘色之乡、广东省体育先进镇、广州市高标准文明示范镇、广东省文明示范镇和2000年广东农村综合实力"经济强镇"。
作为广州地区较富裕的镇,沙湾人在推进中心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应该和自己身边的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谐相处,谋求全面发展。
人与文化应和谐相处
首先是应有意识地尊重这些源自民间的瑰宝,让它们融入自己的生活,甚至是依恋它们。
其次应该认识到这些文物、民间艺术都是巨大的财富,并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保护、开发工作和创建文化强镇,不断提高沙湾的底蕴和价值,促进第三产业等的发展。此外还要进一步宣传这些文化遗产,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激发游子们的自豪感。
知名人物
何柳堂,1874-1933年,字与香,号柳堂,沙湾北村人。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幼年时在祖父何博众的教育指导下,学会演奏琵琶,其后,同其亲属何与年、何少霞均成为著名音乐、作曲家。
他深入生活,多次观看龙舟竞赛,反复琢磨,四易其稿,创作了《赛龙夺锦》一曲,把刚劲、浑厚、亢奋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感染力十分强烈,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气勃勃,具有无比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赛龙夺锦》一曲,现已成为全国名曲,是广东音乐的代表作。何柳堂创作的名曲还有《金盘捞月》、《饿马摇铃》、《七星伴月》等,他晚年仍常为人们演奏。何柳堂是广东音乐的改革者和开创者,他晚年清贫,患了肺病,久治无效在乡去世。
民俗文化
沙湾飘色:三岁小儿凌空独立
一名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孩子看似凌空独立,其实他是坐在一个精心设计的钢兜上。
广东音乐:老少妇孺皆能唱曲
"错把宋室荒野树,认作唐宫柳。念故都俏江南,正值绿肥红瘦。"4月27日下午2时许,冯定娇在她家别墅二楼的"翠园乐社"低吟浅唱,包括记者在内的现场近10名听众无不拍手称赞。
早在10年前,冯定娇和丈夫韩继基就痴迷唱粤曲,两人在家里跟着录像学唱。2000年初,基叔夫妇建了一幢别墅,两人花8万多元装修了家庭舞台,购置了乐器设备,还配置了常用的音响设备,在家里成立了"沙湾翠园乐社"。如今,乐社的成员已发展到30多人,年纪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才12岁。
当地乐社的老艺人告诉记者,沙湾是粤剧的发源地之一。清末民初,沙湾这块广东音乐故土培养了不少粤剧名伶,如勾鼻章、桂花芹、小生新、生鬼洪、何世杞(新马师曾的师父)等,在沙湾转上一圈,足够拉上一个戏班所有的角色,"广东音乐何氏三杰"就出自这里。如今在沙湾,老少妇孺,无不能哼上几句,"私伙局"给人们的业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沙坑醒狮:威风不亚于黄飞鸿
在珠三角一带,沙坑醒狮可谓久负盛名。村里从在校青少年学生到上点年纪的村民,轻易就能拿起个狮子头舞上一回。
据了解,沙坑村民基本上原来都是佛山南海人。1953年,因当地兴建机场,南海县沙堤乡上坑村部分村民由政府安排迁移至沙湾东村之东建村×。南海是黄飞鸿的故乡,乡人爱习武舞狮,沙坑村民把这一传统带到了沙湾,并将其发扬光大,成立了龙狮团,现拥有醒狮50多
头,龙4条,在国际、国内各类大赛中夺奖无数,打造出一个响当当的"龙狮文化"品牌。1998年,沙坑村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5月,沙坑龙狮团被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定为中国国家醒狮集训队。特别是沙坑女子舞龙队,一班三四十岁的阿婶阿姨,原来家里外一把手,在村妇委的指引下舞起了国际比赛规定的龙,什么盘、游、翻、滚、缠、穿、腾、戏等技术动作一气呵成,还掌握了龙在运动中的形神意韵和高低快慢的起伏,直让人看得目不暇给大呼过瘾。还有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沙坑村都会举行"沙坑醒狮生菜会"。
雕塑绝艺:壁画灰塑个个精彩
江水一侧,宝墨园新大门石雕牌坊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园中的砖雕影壁《百花吐艳百鸟和鸣》吸引了几位年轻人驻足观摩,旁边还有一块上海基尼斯颁发的"世界之最"牌匾。记者了解到,作者何世良还是一名30出头的匠人。沙湾文化站的何叔说,在这里壁画、泥塑、灰塑、雕刻和广绣等民间工艺在年轻人中基本上都得到了传承,这是最让老人们感到欣慰的事。
何叔告诉记者,富裕的沙湾人对建筑十分讲究。清代沙湾雕塑、壁画大家以黎文源最负盛名,他曾被召入京城装饰颐和园,封为"内廷供奉"之职,他的技艺后来传给了紫坭的杨瑞石和同村的黎普生兄弟。民国时,古坝村的韩作轩亦颇有名气。沙湾的雕塑,主要是砖雕、木雕和石雕,其技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使用之普及,可以说闻名遐迩,早年的作品在沙湾至今仍举目皆是。
三稔厅:方寸之地孕育粤曲
安宁西街一间古祠堂外200米处,就是早年在广东音乐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著名"私伙局"--三稔厅。其厅内梁阁下共有30余幅壁画,其中多是以"何氏三杰"所作名曲为意境绘成的画,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鸟惊喧》、《渔樵问答》,何与年的《月影寒梅》,何少霞的《陌头柳色》。老人们感慨说,三稔厅不过方寸之地,但对广东音乐发展的影响却非常深远,早年是"私伙局"中较有影响的三家之一。如今在沙湾,老老少少还是喜欢顺口哼上几句粤曲或广东音乐小调,口拙者则未免要被人笑话"忘本"。
宝墨园:包公文化绵延不绝
位于沙湾镇西端紫坭村的宝墨园集清宫文化、岭南园艺、岭南古建筑、珠三角水乡特色和古今艺术精品于一体。走在园中,有关包公的清官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据传,早在嘉庆年间,紫坭河边浮来一块木头,有人捞来一看,原来是包公的神像,村人对包拯的清廉刚毅十分敬仰,即供奉起来,并在村内筹款建成包公庙,题名"名相府"。后来,更在庙旁建"施舍亭",利用香火节余周济贫寒,与包公庙相呼应。
宝墨园建于清末明初,毁于20世纪50年代,1995年重建,历时八载,由当时占地仅3亩扩展到160多亩。记者发现,一道经特别处理的活水围绕各主要建筑,兜兜转转,肥美锦鲤成群嬉戏争食,使整个园林显得格外生动活泼,仿造于实物的三十多座石拱桥横跨澄湖流水之上,使人倍感亲切。据悉,景点设置除了突出包公文化主题外,还有许多岭南文化的内容,建筑物的装饰也大量地应用了绘画、砖雕、石雕、灰塑、泥塑等手法,使其散发出浓郁的南粤文化气息。
鳌山古庙:古庙群落最具特色
鳌山古建筑群位于沙湾镇三善村鳌山脚,由报恩祠、鳌山古庙、社稷神庙、先师古庙、神龙古庙、观音庙等组成,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古庙群,属清代建筑,保存完好。其中的先师古庙俗称"鲁班庙",有许多鲁班手握规、矩、斧、尺的塑像,反映当地村民多从事建筑行业。其它建筑亦各具特色,整座建筑布局极有岭南地方色彩,其中的壁画艺术,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画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沙湾历史
沙湾何氏大宗祠(即留耕堂),始建于元朝正年(公元1275年),距今700多年。最大规模扩建重修是清代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总占地面积3千多平方米,是一座由青砖、石、木、牡蛎构成的古建筑。清代最后一次重修也比广州陈家祠还早170年。是番禺区年代古、规模大、艺术精、格调高的何姓族人的祖祠。其特点:以柱多而闻名,一共112条木、石柱,它汇集了元、明、清各个时代不同风格 的建筑艺术,凝聚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加上高超的砖、木、石雕手工艺,闪烁着东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光彩。1986年,重新修茸,恢复原貌。1989年列入广东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至今一直对外开放,让游人参观。
牌坊正面"诗书世泽",背面"三凤流芳",是明朝理学家陈献章(陈白沙)书写。"留耕堂"、"大宗伯"木牌匾分别由陈白沙及明代广东省中书参知政事郑允成书写。
时尚旅游
宝墨园
宝墨园始建于清末民初,当时只占地3亩。现扩建至160多亩,以弘扬包公清官文化为主线,特具岭南园林建筑风格,南国水乡特色。艺术精品琳琅满目。昔日广州荔枝湾风情、清代珠江紫洞舫等佳景的缩影再现园中,美不胜收。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广东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 下一篇:广东历史文化名镇(谷饶镇)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